本报记者/张玉/石英婧/上海报道
作为“混改样板”实现整体上市5年后,7月26日,停牌一周后的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606.SH,以下简称“绿地控股”)发布了其新一轮深度混改的公告。
根据公告,为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调整,完善绿地控股股权结构,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城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绿地控股总股本的17.5%。
本次拟聘请中金公司作为其股份转让的财务顾问,后续将进一步研究制定股份转让的具体方案。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获悉,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预计绿地控股仍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但控制权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化。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经公司申请,绿地控股股票于2020年7月27日开市起复牌。
涉及金额不低于145亿元
根据《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绿地控股本次拟转让股份的价格不低于下列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一)提示性公告日(2020 年 7 月 27 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公司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
来自华西证券的研报显示,公司近30个交易日的加权平均股价为6.78元,根据公司报表,2019年公司每股净资产值约6.34元低于6.78元,根据不低于6.78元计算,此次转让股权涉及金额将不低于145亿元。
另据了解,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分别持有绿地控股25.82%和20.55%的股份。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均为上海市国资委全资持有的重要国资企业集团。也就是说,此次股权转让前,上海市国资委合计持有绿地控股46.37%的股份。若转让 17.50%股份,上海市国资委合计仍将持有28.87%股份,略低于公司员工持股平台格林兰持有的29.13%股份。
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这是上海按照党中央要求,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性改革、加速新一阶段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显示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改革新思路。
张玉良说,绿地将再度扮演国资国企改革先行者、排头兵的角色,作为“混改样板”实现整体上市5年后,在今年全国国资国企改革提速、上海改革步入深水区背景下,率先启动新一轮深度混改。下一步,绿地将以此作为进军世界一流企业的全新起点,释放新动能,加速发展,以此次引入实力战略股东为新起点,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再树深化国资混改新标杆。
7月16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国资国企改革将全面发力,不断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升改革成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一直领跑全国,5年前,上海全力推动绿地混改实现整体上市,“绿地混改模式”已成为近几年全国改革的重要模板。
“绿地混改样板”
揭开新一轮深度混改的序幕的绿地,正在步入自创立以来体制机制改革的第五个阶段。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先后进行了多轮体制改革。
公开资料显示,绿地诞生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大规模启动的1992年,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不断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正是绿地鲜明的“性格特征”。
1992~1997年,绿地在纯国有体制下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行。虽然处于纯国有体制条件下,但“市场化”的基因自成立之初就深植其中——绿地自成立起,即在当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用人、分配、投资审批等方面实行了全面的市场化运作。
1997~2013年,绿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成功完成了改制,形成了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的股权结构。与此同时,绿地也坚持对部分子公司不断进行体制改革,通过改制将企业与经营者群体利益挂钩,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活力。
时针拨回到2013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绿地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发展混合所有制、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的政策契机,果断推动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引进平安、鼎晖等5家战略投资者,引入资金117.3亿元。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海市国资委的直接牵头下,绿地坚定不移推动企业资本化、公众化,通过重组金丰投资,实现企业整体上市。2015年8月18日,“绿地控股”正式登陆上交所,成为一家公众公司。
在自身不断推进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绿地也积极参与央企和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据悉,其先后通过混改,投资入股了原宝钢建设、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河南公路工程公司以及东航物流、上航国旅等国企。
张玉良表示,绿地过去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改革同步” “与时代同行”,善于抓住每个历史阶段中结构性、趋势性的机遇。虽然绿地每次体制机制改革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内涵,推动企业股权更加多元化,体制机制更加市场化、公众化、国际化。
沪国企龙头求变
公开资料显示,绿地已形成了“房地产、基建两大主业并驾齐驱,金融、消费、健康等协同产业双向赋能”的经营格局。
7月21日,绿地控股2020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显示,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2099.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0.17亿元,逐季提升,降幅较一季度收窄6个百分点。
绿地控股表示,下半年,绿地有信心保持年初目标不变、指标不减,力争保持核心业绩平稳增长,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
尽管各项指标逐季改善、趋势向好,但对于投资者来说,绿地市值偏低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7月29日,Wind数据显示,绿地的总市值仅为915亿元。相较于最高点时的3000亿元,市值蒸发超过2/3。
对于公司股价偏低的问题,张玉良曾在今年1月回应媒体采访时坦言,对绿地资本市场的股价,公司被严重低估。他表示,“究其原因,除了与地产行业总体估值偏低有关,也是绿地的流动性不足所致。”如今,启动二次混改,绿地又一次站在了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起点上,相应地,绿地市值等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将迎来新的契机。
在张玉良看来,尽管我国国资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国有企业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效率问题。同行业相比,保守估计,国有企业的资产回报率要比民营企业低2~5个百分点。从长期来说,这可能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其次是动力问题。特别是在激励机制方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相比,还有不少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都需要靠不断的改革来加以解决。
“纵观1978年以来的改革进程可以发现,我国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与我国国民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开放多元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相一致的。而且,总体呈现了从‘管企业’到‘管资产’再到‘管资本’的重心转移。”在此前“国资混改的经验与前景”为主题的主旨演讲中,张玉良如是说。
7月28日,开启新一轮混改后,权威评级机构对此表示乐观,绿地获标普给出将继续维持评级展望为正面,长期信用评级为BB。
标普表示,上海市政府拟出售绿地控股的股份有望使该公司的股权结构更加平衡多元,从而提升公司运营的商业化程度。因此,将此次交易视为该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中向前迈进的又一重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