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新增信贷社融、M2增速的高增长,在支持实体经济尽快走出疫情影响,实现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的同时,也助推近期中国股市的显著回暖。下半年,这种趋势是否还能持续?
7月10日,央行发布上半年新增信贷社融等重要金融数据。总体看,上半年金融数据高于预期,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截至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2.8%,高于3月末水平。二是6月末,广义货币(M2)增速同比增长11.1%,实现连续四个月双位数增长,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历史上看,这一指标与股市上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三是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
上述三大关键金融指标在上半年均实现10%以上的增速,为近年来的高点。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上半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而且在持续的加大。6月末货币乘数6.92,比去年同期高了0.79,处于历史上较高水平。整体上来看上半年金融总量是充足的,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是比较高的,有效的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央行行长易纲在近日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曾透露,预计今年全年贷款新增近20万亿,社融增量超过30万亿,而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社融的规模就已实现全年预估目标的六成以上。这又会预示着下半年上述三大关键金融指标以及货币政策会有何变化呢?对此,央行多位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央行对全国300多个地市进行信贷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企业信贷供需两旺,预计下半年社融规模增速和M2增速将保持平稳增长。当前货币政策更加强调适度,信贷的投放要和经济复苏的节奏相匹配。如果信贷投放节奏过快的话,快于经济复苏就会产生资金淤积,产生信贷资金没法有效使用的问题。
6月新增信贷社融保持强劲
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2020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
其中,6月单月的新增信贷社融规模依旧超预期,显示出信用扩张维持高速。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1万亿元,比上个月环比增加超3000亿元;社融增量3.43万亿元,比上个月多增2400亿元。
从细项看,6月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尤其是企业中长期大幅增多。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近期严监管导致票据利率上行,6月票据融资规模大幅缩减,但在信贷环境宽松、融资需求改善、以及银行为满足MPA考核加大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等因素支撑下,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多增,信贷结构明显改善;同时,6月房地产市场和居民消费继续回暖,居民贷款需求恢复明显;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下,6月信贷保持同比多增局面。此外,6月新增社融环比和同比均有所多增,存量社融增速创逾两年以来新高,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表外票据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三项是主要增量来源。
“上半年新增贷款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从贷款结构看,人民币贷款绝大部份都投向了实体经济,新增企事业贷款占各项新增贷款的72.6%,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37万亿,利于企业复工复产。社融增量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主要是新增贷款量大、金融市场对债券股票的支持幅度大幅增长,以及政府债券净融资大幅提升三方面支撑。”阮健弘称。
此外,从贷款的具体投向看,上半年普惠金融贷款、制造业贷款增速较快,房地产贷款增速有所放缓。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从初步情况来看,6月份整个普惠小微的贷款增长应该是能够保持过去几个月势头的,可能还略好一点。截至5月末,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是4.28万亿,同比增长19.6%,这个增长速度创2011年2月以来新高。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一度高达43%、44%,这些年在相应的政策引导下,这个比例逐年下降,今年1-5月份占比已经降到25%。
下半年宽信用或边际收敛
得益于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以及上半年的信用快速扩张,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复苏,并有望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全年GDP增速少数正增长的国家。展望下半年,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宽信用依然会发力,但难维持如同上半年一样的高位运行。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下半年宽信用或边际收敛。上半年,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宽信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金融机构信贷持续较快增长。但对于今年后半程信贷投放,从需求端看,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可能回潮,如由于前期金融支持快于实体经济恢复,企业个人预防性备款需求可能消退;对于空转套利的持续打击将压降虚增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拉低信贷、社融增长基数。
从供给端看,疫情以来由于流动性“冻结”,货币流通速度放缓,预防性、避险性需求增加,信用供给体现为“总量充裕”;但待全面复产复工之后,前期冻结的流动性解冻复流,货币活化提速,并开始影响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导致总量继续“宽信用”的必要性下降。对于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可以更多通过诸如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等定向性工具予以“精准滴灌”。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也认为,现在信用总量的扩张已经接近极限,未来社融增速大概率会震荡下行。如果说今年前六个月信用的扩张是需求和供给共同推动,那么后六个月,就完全要依靠需求推动,其增长的动能会明显更弱。
“我们假设了全年社融新增30万亿、31万亿、32万亿三种情景,发现三种情景下,社融存量增速无一例外,都是趋势向下。”李奇霖称。
不过,阮健弘透露,近期央行对全国300多个地市进行了信贷需求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是企业的信贷供需两旺,金融机构审批贷款的提款率上升的比较明显。调研的银行当前已经审批的企业贷款规模大体上超过了去年的前三季度。企业的资金需求也比较旺盛,提款率比去年要高5.1个百分点。
下半年货币政策有何侧重点
从过往表现看,M2的高速增长往往是股市上涨的先行指标,近期股市的持续回暖,同样也有今年3月以来M2重回双位数增长的影响。截至6月末,M2增速保持在逾三年以来的高点,主要原因依然是财政逆周期调节发力,财政存款下降较快,以及企业居民存款增加;同时,尽管狭义货币(M1)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近两年高位,反映出表明伴随经济修复进程持续推进,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趋于活跃,企业活期存款保持较快增长。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金麒麟分析师)表示,M2“冗余”是今年股票市场上涨的核心驱动因素。央行过往设置M2增速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一般设置为GDP增速+CPI+2%或3%。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对经济冲击较大,货币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M2增速大幅提高,预计全年可达12%,而GDP增速+CPI相加预计在5%左右,今年M2“冗余”可能达到7%左右。
“这样的‘冗余’必然在资产价格中给予反映,在‘房住不炒’和债券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资金最可能就是进入股票市场,因此今年形成结构性、阶段性牛市的宏观背景是非常清晰的。后续市场的中期调整可能与货币政策转向有关,具体需要观察10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和DR007与央行7天政策回购利率的差值变化,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保持继续乐观的态度。”李超称。
对于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表示,货币政策现在更加强调适度。适度有两个含义:
一是总量上要适度。信贷的投放要和经济复苏的节奏相匹配。如果信贷投放节奏过快的话,快于经济复苏就会产生资金淤积,产生信贷资金没法有效使用的问题。
二是价格上要适度。一方面要引导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向实体经济让利。同时,也要认识到利率适当下行并不是利率越低越好,利率过低是不利的。利率如果严重低于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水平,就会产生套利的问题,产生资源错配的问题,产生资金可能流向不应该流向领域的问题。所以利率适当下行但也不能过低。
“下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保持总量的适度,综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另外,又要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保市场主体,特别是更多地关注贷款利率的变化,继续深化LPR改革,推动贷款实际利率持续下行和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郭凯称。
郭凯称,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与欧美央行有明显区别,疫情期间,我国经济运转和金融市场运转整体正常,没有出现恐慌和失灵的情况,所以是正常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两个主线:一是正常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通过总量、价格、结构工具来提供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使货币信贷能够为经济复苏提供足够的支持。二是针对疫情出台的一些特殊的、阶段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措施都是针对疫情的特殊情况和不同的特点设计的,本身就是一个临时性的政策措施,它们是针对不同时点需要来设定的,当政策设定的情形不再适用的时候就自动退出了,比如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就会退出。
业内呼吁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央行这样回应
近日,由全国人大第十一、十二届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牵头撰写的《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建议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两年,这一提法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吴晓灵认为,疫情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加大了资管老产品转化的难度,如果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两年至2022年底,以平均每一年约20%的速度去消化,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央行10日也透露了最新的资管行业数据。阮健弘表示,5月末,资管产品直接汇总的资产总量是90.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4万亿,同比增长3.5%;资管产品底层资产配置到实体经济的余额是39.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2万亿元,占全部资产的43.6%,比年初提高了0.6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资管产品的风险是进一步的收敛。一是同业交叉持有的占比持续下降,5月末资管产品的同业资金来源占其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49.8%,比年初下降了1.2个百分点。二是杠杆率(总资产跟募集资金的比例)回落,资管产品的负债杠杆率平均为107.7%,这比年初回落了0.9个百分点。三是净值型产品占比持续上升,5月末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的余额是60.3%,比年初高了4.9个百分点。四是非标准化的债权规模在持续减少。5月末资管产品投资的非标准化的债权类资产规模同比下降7.6%,比年初多下降1.2个百分点。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表示,目前,全球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暂时出现了萎缩,我国经济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确实增加了资管业务规范整改的难度。下一步,央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坚持资管新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密切跟踪监测资管业务规范整改的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相关工作,稳妥有序推进资管行业的整改与转型。
“现在影子银行的内部结构在调整,风险大大降低。净值型产品占比在提高,来自同业的负债占比在下降,这是一个好的迹象,系统性风险得到明显治理。关于资管新规延期,因为今年疫情冲击,应该延期。但也有机构、学者建议不能延太长,可能延一年是比较合适的。”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称。
央行还有哪些热点回应?
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央行当天也透露这1.5万亿所包含的具体方面。据郭凯表示,金融系统让利大致分为三部分:
一是通过利率的下行实现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的让利,这部分大概是9300亿元,包括贷款、债券利率下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的优惠利率贷款的发放等。
二是如果直达政策工具能达到一定规模,以及前期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都可以减少企业罚息和高息过桥贷款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这部分让利会有2300亿元。
三是银行全年减少收费的规模大概会在3200亿元。
针对近期部分信托公司暴露出的风险问题,孙天琦透露,相关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研究处置方案,央行也在紧密配合。第一,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压实相关金融机构和相关股东的主体责任。第二,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这些投资者的知情权、公平选择权、财产安全权、求得赔偿权等合法权益。第三,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风险责任意识,准确评估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产品处理上,要严肃市场纪律,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第四,对监管部门而言要举一反三,加强金融业行为监管体系的构建,规范类似产品的销售行为,杜绝欺诈误导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此外,对于潜在的“热钱”风险,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目前,世界各经济体都采取了很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尤其是欧美主要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的力度非常大,有可能造成短期资本在全球的大规模流动。特别是那些在疫情之前,经济和金融都已经十分脆弱的经济体,加之这些经济体防疫体系、卫生健康体系比较弱,他们受疫情冲击的影响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新兴经济体受到热钱的冲击也就更大,我们需要高度关注。总体上,我国应对疫情的能力、应对跨境资本流动的能力都很强,包括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金融体系稳健性,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