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15 04:06 | 栏目:头条 | 点击:494次
证券时报记者 孙亚华
中国中冶9月14日晚间公告,公司今年1~8月新签合同额600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其中海外合同131.8亿元,整体订单增速显著。
中国中冶相关负责人在8月31日召开的业绩沟通会上表示,2020年上半年,合同订单连续7年实现10%以上增长,同比增长22%。对于下半年工作计划,“要确保全面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确保市场订单突破一万亿。”
实际上,不只是中国中冶,中国中铁、中国电建等国字头建筑央企的订单情况同样加速明显。
中国电建9月14日晚间公告,2020年1至8月,公司新签合同总额约4476.74亿元,同比增长28.93%。中国建筑8月20日晚公告,公司1-7月新签合同总额17471亿元,同比增长5.3%。中国中铁7月20日晚间公告,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新签合同额7587亿元,同比增长26.9%。中国交建8月3日晚间公告,上半年,公司新签合同金额5330.94亿元,同比增长7.27%。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两新一重”,即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新基建是信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消费惠民生,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主要是补传统基建短板,都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
“两新一重”的概念被提出后,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多次公开表态,称将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
7月29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优化新增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重点用于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七大领域。积极支持“两新一重”、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可根据需要及时用于加强防灾减灾建设。
8月6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转型。
各地方也纷纷制定有关新基建的实施方案,以加快推进项目的落地。截至目前,已公布新基建名单的包括湖北、安徽、云南、湖南等,预计总投资规模超万亿元,其中年内可形成的投资也在千亿元规模。
例如,深圳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年)》,其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要实现深圳新基建的建设规模和创新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根据深圳市发布的新基建清单,首批新基建项目总计有95个,总投资额为4119亿元,预计本年度可形成的投资为1006亿元。
此外,从地方债的数据也能窥探一二,9月9日,财政部消息显示,截至8月底,今年累计发行地方债49584亿元,新增专项债券预计10月底前发行完毕。此前已发行的2.2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将全部用于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从央企新签订单占行业的比例看,近年来,基建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2013年8大建筑央企新签订单3.63万亿,占行业总订单的24.7%。到2019年,央企合计新签订单达到9.40万亿,占行业总订单的比例上升至32.5%。
国盛证券的分析师夏天、程龙戈和廖文强认为,近几年以下几个因素使得行业集中度提升,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业主对施工方在质量、品牌、管理、融资等多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龙头优势更加明显,小型施工企业在成本端难以竞争,去杠杆背景下,小型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信用风险暴露,行业供给侧改革有望加速。
国盛证券还认为,下半年基建投资有望继续上行,当前建筑蓝筹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建筑央企指数PE/PB均已明显低于历史1/4分位数,且接近历史最低值。有望迎来估值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