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1 10:33 | 栏目:财经 | 点击:497次
导读
2021年4月4日,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加拿大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因病在意大利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
蒙代尔教授是现代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一代宗师,在经济学多个领域都有突出贡献,从贸易理论到国际宏观经济学、从货币理论到最优货币区理论,再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蒙代尔教授撰写了大量论文。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当代国际经济学的中心内容之一;最优货币区理论推动了欧元的创立以及当地国际货币整合或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蒙代尔也因此被称为“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对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及其与就业以及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的研究对美国国内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蒙代尔教授特别强调经济学是建立在对市场和人的行为,特别是经济行为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经济学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是生动活泼的。蒙代尔教授特别关心中国经济问题与经济学人才培养,多次来到中国授课、参与学术讨论,为中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独到的见解与支持。
作者 | 陈红一:香港金管局货币与金融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以下为文章全文: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于当地时间2021年4月4日上午在意大利家中安详的过逝了,享年88岁。他的夫人和最小的儿子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时值中国的清明节和西方的复活节假期,让人倍感哀伤。今提笔写下此文,以誌纪念。
蒙代尔教授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恩师。我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他的关注和指点。并承蒙他的邀请和他的家人一起参加了1999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蒙代尔教授是现代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一代宗师。他在学术上的杰出贡献及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巨大影响力,不是这篇短文和我粗浅的学识所能概括的。我在这里,只回顾一下我们之间的交往点滴,以及我受到的启发和感悟。
1
经济学不是数学,也不是计量。经济学是建立在对市场和人的行为,特别是经济行为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经济学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是生动活泼的
我于1992年夏天从北大毕业获得全额奖学金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留学的时候,虽然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福特班学了几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脑子对市场的概念和市场机制的运行的理解相当肤浅。因为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刚起步不久,资源的分配主要还是靠计划安排。房子是政府分配的。工作是找单位而不是找工作。汇率是人民银行定的。总之,自己的切身生活不存在作为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带着坚定的信念,盲目的自信和满脑子的数学公式,买了张单程机票第一次坐飞机就去了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由于我在北大本科是理科背景,原本是要培养我们做火箭或者潜艇的,加之我在湖北黄冈中学读高中时在全国数学竞赛得过奖,所以经典应用数学的功底比较扎实。在哥大经济系博士班头两年,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都没有问题。宏观经济学就只能照猫画虎,人云亦云了。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那几条线也能画,还能教哥大本科生及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生。但是就是不能应用该模型做创新性政策分析。我去找蒙代尔教授讨论。他一下就看出,我是在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来学习经济学。这样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理解就非常机械,不能够灵活运用。他解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建立在一般均衡的理论基础上的。每条线背后是对人类经济行为的提炼和概括,是有许多微观市场的基础的。模型的假设是建立在对经济结构的深刻认识上提炼出来的。他建议我钻研一下每个变量,每个曲线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含义,及供求关系。这样,就会从经济学角度对该模型有更深的理解。经过他多次类似的点拨,我才对经济学开了点窍。我详细写出这一段,是想强调,在蒙代尔教授的眼里,经济学是生动活泼的,是跟现实生活结合得很紧的,逻辑上也是很严密的。经济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和机械的照猫画虎。最能体现蒙代尔教授用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经济学的著作,是他的《人和经济学》这本书。
2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定理及汇率体制的选择
过去60年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一直是各国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讨论财政与货币政策,汇率及资本管制的框架。基于该模型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定理讲的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资本的自由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三者不可兼得。只能放弃一个。对许多国家而言,蒙代尔教授推崇固定汇率,并且多年来一直坚持。这就意味着放弃至少一部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汇率这个变量对通货膨胀的缓冲和调节作用。教授每次演讲对固定汇率这一点非常地强调和坚持,也很有激情。我总觉得教授的这个讲法逻辑上不够完美,甚至有点片面。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私下跟教授请教了一下。教授看着我会心的一笑,说他并不否认汇率的调节作用,也不否认象中国这样的国家,独立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只是根据他多年的观察,世界上有许多政府对国家的财政管理不善,结果逼迫中央银行印钱放水,导致通货膨胀失控。还不如用固定汇率将本国货币与比较稳定的储备货币联系起来,以求对财政政策的制约,从而稳定币值,控制通货膨胀,保护储蓄的购买力及一些那些靠工资收入的大多数人的利益。汇率也是一个比较清楚明确的指标,对货币政策比较敏感,容易监测。经教授这么一点我一下就明白了,逻辑上也完美了。我感到教授之所以在演讲中不讲这一点,一方面是给听众留出思考的空间,看大家是不是在盲目地崇拜他。另一方面,他一般不愿当众指出,有些国家宏观管理不善。我今天借纪念教授的机会给大家透露这个我们之间的小秘密,想必会得到教授在天之灵的谅解,目的是希望大家对为什么教授坚持固定汇率这一点有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是要强调经济学不是教条,是鲜活的,逻辑清楚的,是有很多现实意义的。当然,对那些盲目的崇拜者,教授也是很欢迎的。这样的人中国还不少。
3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及供给学派
蒙代尔教授从60年代开始就潜心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及其与就业以及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这一方面的研究,最终对美国国内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是1980年代,里根政府接受了他的政策建议,也就是所谓的供给学派经济学。其核心是通过减税,放松管制来刺激经济增长与就业;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从而达到稳定币值的效果。在财政政策上的具体体现就是1981年的肯普-罗斯减税法案的通过。在货币政策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前联储主席沃尔克的紧缩货币政策。目前在国内媒体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蒙代尔教授倡议的供给经济学含义完全不同。教授倡议的政策核心是减税,放松尼克松时代的价格管制,让价格反映市场的供求情况。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教授强调经济效率与激励机制,反对福利经济和不劳而获。人们总是期望不劳而获。对一个经济体而言,太多的人吃政府福利,经济就没有动力,没有创新和竞争力。长期而言,不可持续。这一点,我们国家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了。教授提倡的减税,通俗来讲就是多劳多得,并且通过货币政策维持币值的稳定。放松管制具体而言,就是放松价格的管制,而不是放松监管。相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监管是丝毫不能放松的。要靠监管创造一个公平诚信的营商环境。这一点,许多人有误解。全球过去100多年来不同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管是市场经济良好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记得有一次我和教授一起从纽约肯尼迪机场坐车回哥伦比亚大学,当车行到哈莱姆社区附近时,教授指着一片政府租金管制的衰败城区说,就是因为纽约市政府长期以来的租金管制导致了这里的房子得不到有效维护,大家钻政府的空子,市场机制失灵。
蒙代尔教授是严肃的学者,对理论与政策建议的严谨性有自己的坚持。记得2000年在小布什竞选总统的高峰时刻,布什竞选班子的核心经济智囊知道教授提倡减税,希望教授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支持布什减税政策的文章来帮助拉票。那时教授刚获得诺贝尔奖不久,比较忙。他们将文章的草稿都准备好了,只要教授签名即可,教授迟迟没有签名。他们知道我经常跟教授一起出去讲学,就联系我,希望我跟教授沟通一下,尽快将文章发表,因为选情如火。我当时年轻幼稚,还去催问了一下教授。教授说他确实支持减税,但是不认可已经准备好的文章中对减税的效果的计算,觉得不够严谨。原来教授已经仔细阅读了准备好的文章,只是不认可罢了。
4
最优货币区域理论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蒙代尔教授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的开山鼻祖。这一理论通俗来讲,就是指从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周期,控制通货膨胀而言,不一定要以行政上的国家为基础,而是要以经济周期的一致性的区域为基础。同在一个经济周期的区域,可以共享同-货币政策。蒙代尔教授是加拿大人。他举例说,目前美国和加拿大都有各自的货币政策,但是从调节经济周期而言,美国的西部和加拿大的西部应该共享同一货币政策,因为两地处于同一经济周期。而美国东部和加拿大的东部可另享同-货币政策。有人不止一次地向教授提出疑问说,基于这一理论,欧洲就不应该有欧元。因为目前欧元区的经济周期和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并没有达到教授文章中提到的最优货币区域的条件。蒙代尔教授197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欧洲共同货币的方案,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称他为“欧元之父”。提问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授提出的欧洲共同货币方案并不是基于最优货币区域理论,而是基于教授对固定汇率的坚持。教授认为,当时欧洲有许多小国都有各自的货币,许多国家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那么大。各国货币之间互相兑换,形成了许多汇率以及外汇市场。一大批投机者靠炒汇而肥。不但没有发挥汇率的调节作用,反而增加了汇率及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如共享同-货币,形成共同市场,反而更有规模效应。经济强国的货币也更有稳定性。随着市场的整合和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的增加,最优货币区域可以逐步形成。许多人不去仔细阅读教授的著作,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让人一笑。教授也没有时间去--纠正。教授深知不同国家共享同-货币是要有许多条件的。共同市场的整合,各自财政赤字的收敛,共同的监管体制是必不可少的。不然难以持续。欧元区过去10年来的债务危机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过去多年来,蒙代尔教授的理论和思想一直主导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其中最为引起争论的是教授提倡金本位。如果听过教授演讲的人就会知道,蒙代尔教授经常用太阳系星球的理论来类比国际货币体系。每个星球代表一种货币。所不同的是,在教授的理论里,星球的大小是动态的。每个星球的大小,是根据各国的GDP的大小来定的。各主要货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竞争其影响力。就目前而言,美元如同太阳,影响力最大。欧元是其中第二大星球。人民币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亚洲。再往下是英镑和日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的GDP会越来越大,受人民币影响的区域就会越来越大,最终甚至会超过美元。按照蒙代尔教授的思路,在主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获得控制的前提下,最好将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固定下来,以求最终达到全球统一货币。这个统一货币,可以与黄金挂钩,以求达到实质上的金本位。教授这一思想得到已故前美联储主席沃尔克的支持。教授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是导致国际经济和政治动荡的根本原因。20世纪人类的历史,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全球货币体系的不稳定而导致的。这一点从他的诺贝尔奖的获奖感言可以充分看到。他认为,中国在1930年代的经济萧条和政治动荡,是由于大量的黄金白银的外流而引起的通货紧缩所导致。满清王朝的倒台,也是由于鸦片的贸易而导致大量的白银外流而造成的经济萧条,引发太平天国运动而起的。
蒙代尔教授深知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经济学的问题,是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许多人从纯经济学角度去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往往不得要领。他之所以提倡金本位,就是为了让黄金作为货币发行量的终极约束。避免货币强国利用自身的储备货币地位蓐其货币影响区域内其他国家的羊毛。这一点在当今极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讨。
蒙代尔教授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两本专著《货币理论》和《国际经济学》及他的诺尔奖获奖感言里。对他的学术贡献的简要介绍,可以参考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就综述。
5
与中国的渊缘
1994秋,人民大学福特班需要为95年春季学期找一名教宏观经济学的教授。我是福特班的校友,人大老师就让我问问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是否有教授愿意来北京教一个学期。我觉得蒙代尔教授教的内容对中国比较有用,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问了一下他。没想到他表示非常有兴趣。原来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来过中国,很想来看看。福特基金会当然很快就同意了。教授与中国的直接联系,从此就开始了。在此之前,都是从书本上媒体上读到的二手信息。我自己也没有料到,我这一介绍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也为许多中国的青年学者和经济决策者打开了与他直接沟通交流的大门。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中国学生的勤奋努力,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外部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深深地感染了他。加之当时中国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渡期,1994年的汇率改革实践给了他近距离观察验证自己理论的机会。1995年5月,我协助他在北京组织了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的研讨会。当时得到了人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德意志银行和花旗银行的支持。研讨会的论文,最终形成一本名为《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书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当时中国的外汇非常短缺,教授太太去北京花旗银行取几万美元现金支付与会专家的差旅费用,花旗银行还专门派了两名保镖陪同。没想到20年后,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了4万亿美元。
蒙代尔教授以后来过中国多次,特别是1999年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来自中国的邀请接连不断。当我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由我陪同他回来。我跟他一起访问了中国的很多大学,也见到了许多经济方面的专家和政策制定者。蒙代尔教授每次都很乐意与学生学者交流讨论,也为政策制定知无不言。特别是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当时中国政府被逼迫让人民币升值的时候,教授在多次演讲中戳穿了主张升值者的谎言与欺骗,让对方很不高兴,多次托人跟教授切磋,希望教授少发声,或者多讲人民币的升值的好处。以教授的权威,他当然不会理睬。记得有一次在东京演讲,日本的主办方原本以为教授会跟他们一起鼓吹人民币升值。教授在演讲时却说中国1994年来的汇率改革非常成功,没有必要升值。让对方灰头土脸的。中国的参考消息报当时还专门报导了。客观上讲,教授就是反对汇率浮动,不完全是为了中国说话。教授认为,既然美国人,日本人说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有好处,那就让中国人自己做主好了。中国有那么多聪明人,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也会做仔细的权衡,用不着外人的逼迫。道理很简单,教授讲出来分量很不一样。我亲眼所见那些劝说教授的人无言以对。
蒙代尔教授在他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讲到,俾斯麦曾经说过,人类在19世纪最重要的事实是英国和美国共用同一种语言。同样的道理,20世纪最重要的事实是美国成为超级霸主,美元取代黄金和英镑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20年前在纽约,教授在接受福布斯杂志的采访中讲到,21世纪最重要的事实将会是中国的崛起,西方必须给予中国发展的空间和话语权。以我的浅陋,当时不能理解教授这句话。但是,像所有用心的学生一样,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今天看来,蒙代尔教授的这句话是多么的深刻和有预见性。也希望西方的当政者认识到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终将是徒劳的。
蒙代尔教授为人非常地慷慨,宽厚和开阔。凡是跟他近距离接触的人都被他的人格魅力强烈地吸引了。教授的睿智,豁达,强烈的好奇心,非凡的创造力,和渊博的学识深深地感染了他周围的人。也为他在中国赢得了很多的朋友和崇拜者。有许多人其实对他的理论并不深究,只是愿意和教授在一起。
如今,蒙代尔教授已经仙逝了。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他多年来对我的指导和提携,我将永远铭记。过去几天,有许多我和教授的朋友及学生鼓励我写一篇文章,纪念蒙代尔教授,我希望这篇短文能唤起大家的共鸣。让我们共同回忆和蒙代尔教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让蒙代尔教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鼓励我们继续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让蒙代尔教授对世界的包容开放的态度,鼓励我们在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蒙代尔教授,我的恩师,我们将永远怀念您!愿您在天堂里开心快乐!
编辑 查王皓天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董熙君、朱霜霜
IMI宏观月报 | 结构性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制(2021年3月)
宏观经济专题 | 结构性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制
IMI研报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系列二:国际货币格局变迁中的人民币
管涛:关于货币国际化的几个理论问题——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1春”的主题演讲
独家|陈卫东:关注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问题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 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 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 IMI财经观察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