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2 17:20 | 栏目:研究 | 点击:461次
“生物质能作为重要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生物质能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这样表示。
生物质能的政策体系正在日益完善。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出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稳步实施,市场化竞争性配置有序推进,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有序推动生物智能多元化开发利用。
“十四五”期间,生物质能发展被寄予厚望。
每年可获得资源量或达9.5亿吨标煤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生物质能新增装机规模增长了近两倍,生物质天然气年产量达到1.5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202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年发电量达到13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9.4%,为约1.8亿城乡居民提供一年的绿色生活电力。全国生物质能年利用量折合约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毫无疑问,生物质能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高速发展。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其意义也进一步凸显。
生物产业峰会发布的《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统计,我国主要有机废弃物年产生量为35亿吨,生物质资源作为能源利用的开发潜力为4.6亿吨标准煤。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的测算数据,如果对我国的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的潜力进行测算,我国可获得年生物质能总资源量将达到9.5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有机垃圾资源量将会持续增加,扩大造林面积也将增加林业废弃物的产出。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名誉会长陈小平表示,我国发展生物质能,除了解决城乡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生物处理外,将其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是一条必由之路。
他认为,发展生物质能对民生、三农和零碳价值远大于其能源价值,发挥农林生物质能减污降碳、现代农业和能源安全等综合效益,将走出一条“农业-环境-能源-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预计到2060年,我国生物质每年可利用的资源量将会超过15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同样是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等特点。”陈小平表示,生物质能通过发电、供热、供气等方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生活等多个领域,是其他可再生能源无法替代的。
“根据统计预计,若结合BECCS(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预计到2030年,生物质能利用将为全社会减碳超9亿吨,到2060年将实现碳减排超20亿吨,这将为我国双碳目标做出重要的贡献。”他说。
陈小平认为,生物质能原料是老百姓身边的废弃资源,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利用、就地消纳,价格相对稳定,受国际主要能源价格影响也小。“发展生物质能,既可解决县域环境问题、能源安全问题,还可实现县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助推乡村振兴。”
王大鹏则表示,“十四五”期间,生物质能行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要求。“生物质发电要进一步降本增效,生物天然气、生物智能清洁供暖还需要探索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发展路径。”
管理职能分散,支持政策有待创新
从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截止2020年底,我国已投产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容量2952万千瓦,年提供的清洁电力超过1100亿千瓦时;生物质清洁供暖面积超过3亿㎡。
目前建成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7700余处,年产气能力13.7亿立方米,供气47.8余万户。其中,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项目数量超过20个,年产气量超过3亿立方米。全国生物液体燃料年产量约400万吨。其中,生物燃料乙醇的年产量约280万吨,生物柴油产量约120万吨。
这些数据表明了生物质能行业的蓬勃活力。但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2021(第三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谈到,在生物质能发展的同时,存在4个问题。
首先就是对生物质能的认识有待提高。史玉波表示,受传统生物质能“脏乱差”影响,整个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对发展生物质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个别地方把生物质燃料当作仅次于散煤的高污染燃料,采取限制发展政策。
他也表示,有关部门的协调仍需加强。“目前生物质能管理职能较为分散,发改、财政、能源、环境、农业、住建、林草等均有相关职能,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合力。”
此外,生物质能发展责任主体还需进一步明确。史玉波表示,在产业发展中,需要充分考虑生物质能利用的环境、民生效益,应按照《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明确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环境治理支出责任,并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在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中统筹考虑地方环境治理的财政需求,才能促进生物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还谈到,生物质能的支持政策有待创新。“目前产业发展单靠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进行支持,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贴缺口越来越大,资金短缺已严重制约了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
他建议,首先要提升对生物质能绿色零碳属性的认识,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绿色、低碳等优势,是我国可再生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完善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明确生物质能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定位,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生物质能发展的工作机制,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工作合力,促进生物质能可持续健康发展。”史玉波表示。
他还建议,建立有机废弃物有偿处理机制,按照“谁产生谁付费,谁污染谁付费,谁处理谁受益”模式,逐步形成对畜禽粪污、餐厨垃圾、以及其他有机废弃物处理收费的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建立安全高效的生物质能原料收集体系。
目前,这些问题已经有逐步改善的态势。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态处处长付长亮介绍,“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将大力推进绿色供能供热,开展低碳零碳村镇建设试点,推动一批村镇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生态富农产业,发展以生物质能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把生物质能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农业农村转型升级的增长点;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生物智能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构建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分布式多元化利用模式,并完善农业农村生物质能标准体系。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综合利用处处长程慧强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推动地方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在广大农村应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清洁利用,增强农村清洁能源保障能力,推动农业农村节能降碳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刘丽丽)
.app-kaihu-qr {text-align: center;padding: 20px 0;} .app-kaihu-qr span {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31px;display: block;} .app-kaihu-qr img {width: 170px;height: 170px;display: block;margin: 0 auto;margin-top: 1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