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4 20:58 | 栏目:研究 | 点击:454次
有人始乱终弃,有人偷偷加仓
作者:冀田Timothy
轰轰烈烈的研究和辩论“牛市来了吗?”的全民运动,露出了停止的迹象。其结果,不是证明牛市来了,也不是证明牛市走了,而是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人们情绪疲惫、审美疲劳。
那些7月份第一周还空仓的人,进场了吗?那些关灯吃面的人,补仓了吗?
前两天抖音上的一个视频有点火。视频拍的是疑似上市公司上海电气的门口,一个人说“买上海电气亏了好几万,花了一千多块钱买机票,专门飞到上海,看看上海电气怎么就给我亏了”。评论区里有人留言:哥们儿,顺道替我看看上海机场。
这视频能火,确实表明牛市亏钱的人不在少数。
过去的7月份,一个月的时间,上涨指数最高涨福15.6%,在上证指数历史上的单月涨幅榜里,还排不进前20名。所以,要不就是牛市还在路上;要不就是这丁点涨幅根本算不上牛市。股民呢,该赚的已经赚了,该亏的已经亏了,该纠结的也没纠结的心情了。
当你不再对分析股市的文章感兴趣,说明你的激情已去,如同定期消逝的爱情。这时候,却是某些人偷偷加仓的时候了,机会许是悄悄又来了。
一月激情
我把股票投资分为三大门派:基本面派、技术派、情绪派。
三个门派的投资哲学,侧重点不同,但都有交叉。没有纯粹的只看基本面,也没有纯粹的只看技术面。基本面派看商业和财务指标,技术派看图表和概率,情绪派则侧重资金、热点和多空博弈的层面。
看基本面多的,扎扎实实,中规中矩,好比练的一板一眼的少林功夫。技术派有点玄,图标形态的概率是多少,有点武当太极的成分,除非用量化手段把每个图形的概率算得一清二楚,不然靠的仅是感觉。情绪派则更是没有太多量化的客观指标。比如,大家经常说的,券商门口卖茶叶蛋的都成专家了,股市就要见顶了。试问一句,怎么界定“成专家”了呢?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情绪可以被更多指标所衡量。我曾经介绍过百度搜索指数。《在炒股意愿上武汉位列第一,股市能否持续领涨防疫之战》一文中,我用了百度上股民搜索“股票开户”这个词,作为股民入场意愿的代表性指标。
毫不意外,在7月的这波小牛市中,“股票开户”搜索量在7月7日达到高点,在7月13日达到第二个高点。7月7日到7月13号正是市场情绪最亢奋的时候。现在,这一指标已经回落到平均水平。一个月的“激情”,可能只剩下遗恨。
在这波行情中,还可以看到,“买基金”的关键词搜索量已经逼近上一轮牛市(2015年)的水平,但“股票开户”搜索量还远没有达到上一轮牛市的水平。
这一方面说明,基金在这一轮上涨的表现,确实比个人炒股要好很多。也可能说明85后/90后作为新一代投资者主力,可能更懒、更愿意把钱交给专业人士。
所以,想割90后韭菜的当心了,他们可能把钱给了70后干了20年投资还没掉头发的基金经理。这届韭菜的外援是把老镰刀。当然,70后基金经理也可能是一把老韭菜。
其他数据上,一些自媒体平台,也看到了市场情绪的亢奋和衰落。一个专门写股市文章的公众号说,“7月前两周的阅读量特别的好,每天都能涨好几千粉丝,这在平时不可想象”。建议这个号公布一个股民兴趣指数,让大家做个反向指标。
有意思的是,“比特币价格重回一万美元”也上了微博热搜。比特币作为小众投资品,很多人看的多,投的少,但每次出现比特币还没有崩盘、反而又顽强站起来的消息,总有很多人去点去看。比特币上周上了热搜之后,在上周末迅猛突破一万二千美元,估计又要上热搜。
到底市场情绪到了哪里就是要逃顶的时候呢?这个还真靠感觉。第一,你可以记录下自己心情的亢奋程度,和股市表现做“回归分析”:看你的极度亢奋和市场的极度亢奋差多少。
如果你的情绪顶点落后于市场,那你要在你还没有那么亢奋的时候卖出;如果你的情绪先于市场达到高潮,那你要忍一忍,在你慌得想卖的时候,等个三四天再卖。买的时候正好反过来。
第二,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各种情绪指数,就留意一下秦朔朋友圈里讲股市的文章,你有多少朋友读过。哪一天,如果你发现自己实在没兴趣看我的叨叨,看到股市的文章,都懒得“点”进来的时候,可能你得考虑赶紧加仓了——自己恰是自己的反向指标,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加仓的逻辑
加仓的逻辑是个世界难题。股神巴菲特作为抄底大师,在众所周知的底部割肉之后,最近不出意料地加仓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加仓的不是濒临破产的实体经济,而是金融行业的美国银行。巧合的是,咱们大A股,也是被银行拿券商牌照的新闻点燃的,难道金融行业是疫情后全球的最爱?
美国银行,15倍多动态市盈率,0.89倍市净率,已经是巴菲特老爷子的第二大持仓股票。加仓后,巴菲特持有美国银行11.8%的股份,谐音“要发”。从基本面看,美国感染人数又在飙升,经济看来短期不大可能恢复,银行虽然拨备充分,但是银行落后于实体经济复苏,银行的基本面还没到底的概率,应该比较大吧?
再看看美国银行的历史走势。美国银行在疫情发生前,确实跑赢指数比较多,美国银行近5年来涨了100%,指数近5年来涨了60%,疫情发生后,指数已经基本回到前期高点,美国银行还比疫情前高点下跌30%,严重落后指数。大幅跑输指数,算不算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标准呢?抄底的原因是因为落后指数,买它至少不会跑输指数?这个解释,好像有点不符合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逻辑。
不过呢,巴菲特在疫情期间减持了高盛和摩根大通。高盛反弹的幅度比美国银行要大,高盛的股价距离疫情之前的高点只有20%了。摩根大通其实和美国银行的走势基本趋同,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近5年来,二者没什么区别(下图)。
这样看来,巴菲特同志减仓的高盛反而反弹得高,没舍得割肉的美国银行反弹的少,然后他又加仓了被套的美国银行,这个思路啊,真是不好评价。股神和小散也没啥区别?
有人说,巴菲特加仓苹果多好,苹果已经创出新高了。不对,苹果是巴菲特的第一大重仓股,不能再加了,再加风险太集中。也对!看,这炒股票给纠结的,全是心理活动。
回到A股。比牛市来了没有更纠结的是现在要不要加仓?茅台好不容易跌了一点,要不要买?看那五粮液已经要收复失地了。指数基金要不要再买一些?好怕仓又加错。
这些问题,很难有客观理性的判断,你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你。最后的行动其实取决于你的主观判断。投资风险并非如科学规律一般,理性到可以用数学公式刻画的程度。风险发展的随机性,如同一种不可知论,在结果出现之前,没有人知道是何逻辑让它最终走向如此的结果。结果出来之前,所有都是概率。采取何种行动,取决于你原来的仓位和损益、你的认知、你的心理。
三个流派,争论半天,还是逃不出内心。
及时快乐
及时享乐不一定对,炒股却要及时快乐。上周,一朋友非要请我吃饭,因为他说炒股赚了钱,一定要花一点出去,这样好运才可以持续。从心理的角度看,赚了钱,花了,爽了,股价再跌回去,至少不亏。从资金管理的角度看,及时卖出一些盈利,最好能把本金赚回来,只剩利润去面对无法预知的风险,心态会更好。心态一好,一好百好,事事顺利。
不及时快乐的结果,便是黄粱一梦。多少人后悔,赚钱的时候,没有把股票换成钱花掉,等股价跌下来的时候,就想着,哎呀,没了的那几万块钱,哪怕是几千块,要是在的话,都可以买不少东西。
还有一朋友的朋友在外地,有团队专业做股票的,最近说要在上海买楼作办公室,来上海发展,预算3000万。他问我做股票,办公室选在哪里最好。我想,这肯定是这一波赚了钱的人,想继续做大做强。
我和他说,来上海做股票,信息和人才优势肯定比外地好,但是呢,这些优势,不一定产生比你在外地更赚钱的结果。就差和他说陆家嘴风水的事了。
来上海买楼这一点,倒是个好主意。不然,这些赚的钱,说不准又一冲动买进去被套了。把赚的钱从股市里挪出来,买其他资产,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叫资产配置里面的再平衡理论,没几个人听得懂。要我说,就说大白话:这叫及时行乐,把赚的钱配置到快乐上,是王道。
.app-kaihu-qr {text-align: center;padding: 20px 0;} .app-kaihu-qr span {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31px;display: block;} .app-kaihu-qr img {width: 170px;height: 170px;display: block;margin: 0 auto;margin-top: 10px;} 扫二维码 3分钟在线开户 佣金低福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