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 >

支付新变局:新股东金融阳谋图穷匕见

时间:2020-08-08 02:53 | 栏目:公司 | 点击:543次

  支付新变局:新股东金融阳谋图穷匕见

  本报记者/刘颖/张荣旺/北京报道

  近日,持牌支付机构北京一九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九付”)正式完成更名,更名为北京滴滴支付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滴滴支付”),这场历时三年多的支付牌照并购终于画上了句号。

  除了滴滴支付之外,还有多家支付机构也由于股权并购的原因“改头换面”。这些被并购的公司目前生存状况如何?

  此前滴滴收购一九付支付牌照时曾称“并无进入支付行业计划”。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滴滴这一举动与美团点评(HK3690)收购北京钱袋宝支付有限公司、美的集团(000333.SZ)收购深圳市神州通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通付”)等相同,虽无意在支付行业与各支付公司厮杀分羹,但对其在金融领域的布局及合规性要求却至关重要。

  在“所有金融业务都要在监管之下,都需要持牌经营”的监管思路下,想要入局金融业务的第一步就是收购支付牌照。不少业内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多数被并购的支付公司主要服务于新股东业务。虽然被收购后业绩有所下滑,但是股东可以快速变现,公司高管也可以进入更大的平台。

  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员、移动支付行业专家王晓韡认为,牌照在被收购后,支付公司原有的经营模式基本会被打破,转为服务于股东场景,因此股东的场景和经营状况决定了支付机构的经营状况。

  原有业务收缩

  2015年央行暂停发放新支付牌照的同时,也逐步加大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行业进入“深水区”。彼时央行表示,要重点做好对现有支付机构的规范引导和风险化解工作,加大专项治理和执法力度,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

  从企业发展自身需求来看,支付业务也成为一些大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备“硬件”。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利润、扩大营收,另一方面也是企业构建自身生态系统的必要一环。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并购支付公司成为行业公司,支付行业的并购案在2015年到2017年集中爆发。其中,滴滴收购一九付正是发生在2017年12月。此外,美的集团、唯品会(VIPS)、美团点评等行业头部企业也在此时完成支付牌照的并购。

  对于滴滴收购一九付并于近期完成更名的原因,滴滴方面表示,是基于滴滴出行生态下用户不断衍生的金融服务需求,例如资金周转、资产增值、财产和健康保障等需求,需要构建基础的支付能力,为用户搭建起便利的账户体系,提供优质的金融科技服务;同时也为了夯实滴滴的金融服务基础能力,实现金融服务与场景的融合。为更加紧密服务滴滴出行和滴滴金融各场景业务,同时与集团品牌协调,提高支付品牌的市场认知度。

  支付产业网创始人刘刚表示,大部分被收购的支付公司业绩都有所收缩或在收购之前就已经有所收缩,完成收购后主要服务于集团内部。

  对此,滴滴方面表示,滴滴支付会保证原有业务的正常运转,但在整体的战略方向上需要与集团的整体战略协同,所以在投入和服务对象上会有一定调整。滴滴支付目前已支持滴滴出行场景中的出行以及金融服务场景。同时,滴滴支付也在不断探索服务出行生态的能力,为用户提供金融科技服务。

  据了解,唯品会在2016年收购浙江贝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贝付”)后,清退了浙江贝付的商户。2017年5月,唯品会正式宣布拆分金融业务。

  唯品会曾将金融业务视为核心发展目标。2017年,唯品会CFO杨东皓曾对外表示,未来唯品会将形成以“电商、金融、物流”为支持的“三驾马车”。消费贷是未来方向,电商正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最直接的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九付支付转让给滴滴之前,其业务就已经呈现萎缩状态。2017年前9个月,一九付支付营业收入为378.34万元,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479.08万元和-479.27万元。而2016年其营业收入为2918.38万元,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48.69万元和8.58万元。最后以3亿元出售一九付全部股权,成为高鸿股份(000851.SZ)2017年盈利的重要来源。

  而对于滴滴来说,牌照本身的价值则显得更为重要。王晓韡认为,对于收购方而言,支付机构自身的利润并不具备吸引力,并购的目标在于“持牌”。

  运营成本增加

  在2013年~2017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涉足金融已成实体企业以及互联网企业的标配。以美的集团和唯品会为例,在收购支付牌照之前就已陆续涉足金融,而支付牌照的获取使其可以搭建起完整的账户体系,是其跨入金融服务的核心一环。可以说,收购支付牌照的背后企业是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野心。

  不过,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趋严,行业头部平台纷纷淡化自身的金融属性,支付牌照的价格也开始逐步回归合理。

  北京聚金汇宝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兼副总经理孟凡富认为,随着监管越来越严,合规成本越来越高,行业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经营压力。此外,牌照运作成本越来越大,如互联网支付牌照,至少成本也要上千万,如检测、认证、运营等费用。

  那么,此前一些公司花大价钱收购的支付牌照生活状况几何?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被收购后,原有的经营模式会被打破,转为服务于股东场景,因此,股东的场景和经营状况决定了支付机构的经营状况。”王晓韡指出,对于在支付牌照价格高峰期间收购的大集团而言,支付牌照解决了监管合规的问题,因此也促进了其业务的发展。反之,如果对于业务与支付的结合没有很好的定位,收购的支付牌照在集团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大了。

  据了解,平安集团在收购上海捷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捷银”)后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支付品牌,如今其旗下的平安壹钱包成为支付行业的头部平台。

  相较于此,一些收购支付牌照的公司在逐步淡化金融业务。

  此前,唯品会曾在年报中披露过金融数据。2015年至2017年,唯品金融净收入占集团净收入分别为0.15%、0.2%、0.34%;2017年坏账计提达到1.2亿元。

  如今,唯品会的金融业务收入已隐藏在其他收入之中。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其他收入占比仅为4.6%。由此可见,其金融业务收入微乎其微。有分析认为,唯品会回归特卖业务,主要是因为金融板块缺乏明星产品及商业创新,风险比机遇更大。金融板块收缩,服务于集团内部的支付牌照价值也在降低。

  此外,有些公司此前经营违规业务,面临牌照被注销的风险,因此火速更换股东、更名,防止牌照被注销。

  据了解,上海申鑫电子支付股份有限公司在更名之前为上海优乐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因“二清”事件遭央视曝光,此后被上海申鑫足球俱乐部收购。湖南潇湘支付有限公司在更名前为湖南星广传媒有限公司,曾深陷挪用、占用备付金风波。

  在王晓韡看来,这些公司在并购、更名完成后并不意味着脱胎换骨。随着监管的愈加严格,支付机构原有的盈利模式和生存方式已经很难在市场中立足。更换股东、更名都是表面调整,并没有对支付公司的业务产生实质性影响。除非股东能够有足够多的场景与经济实力进行扶持,否则这些支付公司还是会面临生存问题。

.app-kaihu-qr {text-align: center;padding: 20px 0;} .app-kaihu-qr span {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31px;display: block;} .app-kaihu-qr img {width: 170px;height: 170px;display: block;margin: 0 auto;margin-top: 10px;} 扫二维码 3分钟在线开户 佣金低福利多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手机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手机注册

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