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炒股入门 >

第七章 面对股市怎么办?(1)

时间:1970-01-01 08:00 | 栏目:炒股入门 | 点击:397次

第七章 面对股市怎么办?

面对暴涨暴跌的股市,我们应该怎么办?政府负责制定股市的游戏规则,股民经历风浪后会变得成熟起来。股神巴菲特说过:"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伴随我国资本市场的成长,战胜人性的贪婪与恐惧,这是股市投资者要面对的一个永恒主题。

我们面对目前这样的股市,该怎么办呢? 面对股市,政府该怎样办? 说到政府,我认为,政府不断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十多次非常明智,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全世界也罕见。为什么呢?首先,每提高0.5个百分点,大概会冻结1 500亿~2 000亿元资金,这些资金从商业银行流进中央银行,从而使得这些钱不能流入股市。如果没有这样严厉的调控措施,这些资金都冲进股市,那么对整个经济的泡沫推力有多大?如果这个巨大泡沫一旦破灭,后果又有多可怕? 其次,资金被锁在中央银行,没有直接参与到股市,股市中运行的资金完全风险自担,不伤及银行利益,也就没有伤及全体储户的利益,这实际成就了一个大好事。不仅如此,当经济真正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政府手上资金筹码充足,还不包括1.756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即使中国经济真出问题了,中央银行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放水",这一点构成我看好中国经济大爆发的一个重要理由。

回头再看,政府在这次调控过程中受到的压力非常大。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他们不容易贷款了,企业日子不好过。这说明什么呢?这只能说明经济大起之前你的准备工作没做好,自有资金不足。如果这时随便一个企业都很容易贷到钱,那些做好准备、自有资金充足、信誉好的企业岂不更容易地贷到更多的钱?那经济会热成什么样子?到最后你是否真能赚到钱呢?未必!到处都是竞争者,贷到钱的人就一定能赚到钱吗?今天回头看,当时到处找人借钱的,到处找银行借钱准备炒股票的人,你是否要感谢没借钱给你的银行,感谢没有借钱给你的朋友呢?否则,你是不是很有可能被套牢在股市的6 000点上呢?我不敢说所有人都会是这个结果,但很多人的确是这样。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发自内心感谢政府坚持大胆调控,顶住了那么多压力,没有让中国的经济从"大爆发"变成"大爆破"。尽管股市暴跌,但政府一路风险提示过来,很多限制性政策出台,也可以说是狂打压,却撑住了整个宏观经济。虽然政策打压一次大家就质疑一次,但政府确实做了它该做的事,已经尽力了。

这并不是说,政府只要尽力就什么都做得很好了。

政府决定推出股指期货,因为它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关于股指期货交易推出的时间,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证监会时不时地放风出来,显得左顾右盼,瞻前顾后。

其实,早在股市行情大起之前,政府就应该做好准备。中国股市的历史一直是单边市,要涨就涨个不停,要跌就跌个没完。没有制约力量的单边市在中国已经有若干次惨痛的教训和经历了。2005年,我们就应该有准备了。从准备好开始,股市到2 000点时没有推,到3 000点时没有推,到4 000点也没有推,担心很多,当然到了五六千点就更不敢推了。但偏偏到了五六千点时,证监会还在向外吹风,还在排出时间表,等等。这更加说明,有关部门在资本市场的运作经验还不够成熟。

大家可以理解,有时候为了市场稳定,一些事情需要拖一拖。但在有些问题上一拖再拖,政府信用就会丧失很多,隐形成本也增加了很多。当然不是说,期货指数交易推出来,股市就健康了、有制约了、理性了。不是的,很可能问题更大。大机构们利益一致,一起行动,波动更大,风险也更大。但这个问题迟早我们要面对,要交学费迟早都得交,早交总比晚交好,这样成本低一点,让投资者成熟更早一点。投资在逐步开放,我们的对手都是100公斤级的重量级拳手,如果怕这怕那,不抓紧锻炼身体,不抓紧出招,在笼子里养鸟看似安全,放出去跟鹰一起飞,岂不更危险? 既然股指期货没推出来,有关部门能不能抓紧时间准备得更周全些? 这个周全,比如说把港股直通车、把H股合并也提前考虑进去,不要等期货指数出来了,又给后面的市场波动埋下一颗巨大的地雷。这个合并,不是宣布通了就行的,有没有可能也像股改那样探讨一下,就是说同股同权,内地发股价格和香港不同,这些是历史问题,我们要正视,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中国股市的暴跌,表面看似起于H股合并的谣言,其实不需要什么谣言,同股同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迟早的事。这个趋势一来,48元的中石油还站得住吗?所以这个股市,你看有多复杂?股市暴跌,有多少文章在后面? 这个周全还包括加强监管。怎么监管呢?检查那些编进股指期货的股票都是如何分布的。当然有些散户持有,但主要是看哪些机构持有,有严重失衡吗?这些大机构有明显的利益趋同吗?有协调一致行动的嫌疑或者记录吗? 因为很显然,机构与散户博弈,散户是没有胜算的。机构与机构如果一致协调、一致行动,没有合理的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弈,那在可预见的将来,会不会又是另外一场危机呢? 有没有你我不是一家的感觉,你看多,我看少,这样的机制是否存在? 还有,境内机构和境外机构的博弈,这有点你我不一家的感觉,现在有两笔账要算:一个是境外资金实力规模账,一个是舆论账。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手机注册
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