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一会重磅发声!年内还将为实体减负6000多亿,货币政策要保持三个不变,数字人民币正式推出没有时间表
8月25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介绍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出席政策例行吹风会的还有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主席台(来源:国新办摄影:刘健(金麒麟分析师))
记者整理会议十大要点如下:
要点一:8-12月金融部门还将为市场主体减负6000多亿元
金融机构向企业合理让利是市场普遍关注的问题。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已经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
刘国强介绍,这8700多亿元减负规模主要是金融部门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实现。预计全年可为市场主体减负约1.5万亿元。
具体来看,一是降低利率减负4700亿元。其中,LPR下行引导贷款利率下降减负354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减负370亿元,债券利率下行为债券发行人减负790亿元。
二是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还有前期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总共减负1335亿元。这里面延期还本付息可以减少企业负担大约1215亿元,支持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为企业节约担保费等费用大约120亿元。
三是银行通过减免服务收费,为市场主体减负2045亿元。
四是支持企业重组和债转股减负大约660亿元。
除这些以外,金融部门还通过核销等方式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以自身的财务资源承担了市场主体的成本,既增强了金融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也是对实体经济的贡献。
“下阶段,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好为市场主体减负等金融支持政策。”刘国强说,8月-12月,金融部门还将继续为市场主体减负大约6000多亿元,这是根据当前的利率水平以及通过疏通利率传导,推动贷款利率略有下降,并落实好各项已出台的政策情形估算的。
银行减免收费作为今年1.5万亿元让利的一个重要途径。肖远企介绍,减费让利的重点包括:一是不允许银行机构对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二是整治高收费。三是坚决清理和严格处罚隐性收费。四是整治附加收费,比如登记费、抵押费、担保费、评估费。
要点二:为市场主体减负与商业银行利润变化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上半年银行业利润下降受到了广泛关注。除此之外,银行还面临着不良资产压力增加和补充资本困难的情况。
刘国强指出,在疫情的冲击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业盈利水平同比也下降。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2.4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2%,主要是由于银行为实体经济减负,以及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前瞻性应对未来贷款上升的压力,这几个因素导致的。
刘国强说,金融部门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为市场主体减负,与商业银行的利润变化,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更不是零和关系。
“不是说减负1.5万亿元,商业银行利润就相应减少,不是这个对应关系。”刘国强说,商业银行贷款收入是贷款利率和贷款数量共同决定的,商业银行因为降低贷款利率造成的收入减少起到抵消的作用,量大了可以抵消价格下降的影响,这就是薄利多销。
另外,商业银行的利润还取决于资金成本以及不良贷款处置等诸多因素。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引导市场整体利率下行,并下调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虽然贷给企业的利率降低了,但是金融机构自己借的钱利率也降低了,利差有所缩小,但并没有缩小的那么大,成本下来,这也对商业银行利润减少起着抵消作用。
要点三:银行整体运行稳健 没有必要下调监管要求
刘国强表示,目前银行业整体运行是稳健的,拨备和资本水平是充足的。截至今年二季度,资本充足率14.21%,较年初下降了0.43个百分点,虽然比年初下降了,但是远高于10.5%的监管要求,所以目前没有必要下调监管要求。
“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保持资本充足是很重要的,未来即使资本充足率下降,也不能通过下调监管要求来满足,那样做是自欺欺人,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丰富的补充资本的手段。”
刘国强表示,为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服务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能力,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健全银行资本补充的体制机制,支持银行利用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创新型的资本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推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防控机制。
要点四:遏制增量风险 防止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对金融行业产生了一些挑战,风险有所上升。肖远企表示,我们主要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对冲这些风险,有很多都是前瞻性的措施。
包括:一是督促银行保险机构继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二是督促这些机构做好压力测试,并且做好应急预案。三是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四是要化解存量风险。五是坚决遏制增量风险。最后是要做好资本和拨备工作,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在坚决遏制增量风险方面,肖远企表示,主要是防止新增风险快速集聚,其中强化公司治理是关键一环,也是防风险的牛鼻子,特别要防止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同时,也要督促机构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使机构对内部的风险管理做到全覆盖,覆盖到所有人、所有网点、所有业务、所有环节。此外要加强问责,银保监会已经对很多银行保险机构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有的已经公布,问责力度非常大,形成了强大震慑。
要点五:前7月银行业新增制造业贷款1.6万亿元 超去年全年增量
肖远企介绍,前7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1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银行业、保险业新增债券投资5万亿元。保险业长期股权投资同比增长超过18%,赔付支出7466亿元。银行业新增制造业贷款1.6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
肖远企说,今年制造业贷款增长较快,银保监会与有关部门一起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
第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抵质押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服务轻资产、高科技的创新企业。
第三,引导银行机构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和融资需要,完善贷款期限匹配,特别是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信贷投放,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提升信用贷款比例。
第四,要求银行机构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落实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安排,对于前景比较好的中小微制造企业提供流动性贷款。
第五,鼓励保险机构开展保险产品创新服务,满足制造企业风险保障需求,强化风险管理和损失补偿。创新发展科技保险,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
要点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明年可能会有所增加 风险水平总体可控
今年前7个月的情况看,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价降”。到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3万亿,同比增长28.4%。有贷款的户数2363.3万户,比年初增加了251.4万户,今年上半年新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5.94%,比2019年全年水平下降了0.76个百分点。到7月末,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是3.57万亿,较上年末增加9651亿元,增速37.1%。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家大银行今年增速要在40%以上,我们认为完全有信心来超额完成这个任务。”李均锋表示,我们不是在量增长的同时就放弃了风险管理的要求。目前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了9.25%,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99%,比各项贷款不良率高出0.88个百分点,总体上还是在我们的不良容忍度之内。
李钧锋表示,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明年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是对增加的不良贷款,银保监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能力和工具,来应对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压力。
孙国峰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降准、降息,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安排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信贷支持、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全力保障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促进降低融资成本,激发中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总体看,相关政策措施成效显著。下一步,要继续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和精准性。
要点七:货币政策要保持三个不变
7月货币信贷数据保持平稳,但略低于市场预期。市场十分关注货币政策的松紧度是否会发生改变?
对此,孙国峰表示,观察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要看货币信贷的整体变化趋势。“7月份银行体系新增贷款9927亿元,同比少增约630亿元,是基本持平的状态。”
孙国峰进一步指出,如果剔除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后,7月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新增1.02万亿元,同比多增2135亿元。前7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13.1万亿,同比多增2.4万亿元。从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来看,7月末M2增速是10.7%,增速比上月略有下降,但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是12.9%,增速比上月有所提高。总体看,M2和社会融资增速都明显高于去年,分别提高了2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7月末的M1增速6.9%,是2018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经营活跃度上升,稳企保就业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孙国峰说,同时,贷款结构优化,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4%,创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5%,连续5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
孙国峰表示,总体看,货币政策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出现了积极向好的增长态势,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性进一步提高。
“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市场情绪难免受到一些影响”。
孙国峰用三个不变描述了货币政策的导向。他说,货币政策需要有更大的确定性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那就是三个不变: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我们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以及量化宽松这样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退出问题。
下一阶段,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支持经济向潜在增速回归。结构上,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提升潜在产出水平。价格上,继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确保实现为市场主体减负1.5万亿元的预期目标。
要点八:预计后续企业贷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下行
针对MLF利率和LPR连续四个月保持不变,是否意味着降准降息的必要性有所降低。孙国峰也作出回应。
他表示,LPR的走势取决于宏观经济趋势、通货膨胀形势以及贷款市场供求等因素,具体要看报价行的市场化报价。
“同时也应当看到,LPR和贷款利率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2020年7月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一年期LPR的降幅,体现了LPR改革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的效果。随着LPR改革推动贷款利率下降的潜力进一步释放,预计后续企业贷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下行。”孙国峰表示。
刘国强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LPR改革,推动实现利率“两轨并一轨”。进一步优化LPR传导机制,督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内嵌入贷款FTP,就是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中,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LPR的联动性。着力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健全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促进市场利率围绕作为中枢的央行政策利率波动。
要点九: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呈现良好势头
刘国强表示,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坚持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金融对外开放是中国自己的需要,是利益所在,是理性选择。
对于下一步考虑,刘国强谈到,一是确保各项已经宣布的开放措施落地,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促进有序衔接。
二是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是在扩大金融业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结合中国的国情,并参考国际上的最佳实践,完善监管标准、会计准则等制度和安排,使监管能力和开放水平相适应。
四是维护完善现有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更加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
据刘国强介绍,2020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12.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6.7%,占本外币跨境收付比重的45%,人民币连续8年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收支货币。一季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份额超过了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时增长了将近1倍。人民币的计价货币功能也取得了新进展
“人民币国际化呈现良好势头。”刘国强说。
要点十:数字人民币正式推出没有时间表
孙国峰透露,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检验理论可靠性、系统稳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场景适用性和风险可控性。所以,目前数字人民币还是在内部封闭试点测试的阶段,还没有正式推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工作,数字人民币正式推出没有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