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液体银行”背后的较量: 大型酒企扩建储酒库
在白酒行业中,酒库被视为企业的“液体银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酒企在争相扩建酒库。
近日,洋河股份(002304.SZ)对外宣布,在公司陶坛储酒核心区新建的“第一坛”正式完工,这是世界单体储酒规模最大的陶坛,坛高9.5米,可储存绵柔原酒10万升,价值6亿元。
在现场,洋河股份董事长王耀表示,“天下第一坛”的建设,象征着公司对原酒储存的高度重视,对重资产不惜代价的投入,目的是为公司积攒雄厚实力,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无独有偶,今年7月份,茅台集团在公司官网发文表示,作为集团2019年集中开工的12个项目之一,茅台双龙物流园工程项目集智慧仓储、物流商贸、文化展示与体验于一体,库存能力达3万吨,预计2021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除了该酒库外,茅台集团旗下还有多个酒库同步开工建设中。茅台集团也将2020年定为“基础建设年”。
与此同时,五粮液(000858.SZ)亦正在建设30万吨的陶坛储酒库一期工程中。五粮液近期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该工程进度已达到99%。
为何酒企都在兴建储酒库?上述酒企原来的储酒能力,在行业中居于前列,以2020年半年报为例,贵州茅台(600519.SH)、五粮液、洋河股份这三家白酒上市企业自制半成品的账面价值分别达到106.27亿元、91.86亿元、117.89亿元。
洋河股份透露,算上此次的“第一坛”,公司的储酒规模达到百万吨,已储存70多万吨不同时期的原酒等。
“酒库对白酒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白酒行业整体产能处于过剩状态,但高品质的白酒还是显得比较稀缺的,而白酒的品质取决于三方面,分别是发酵、储存、勾兑。”一位券商白酒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亦表示,“二老”、“二长”是白酒品质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二老”指的是老窖和老醩,“二长”指的是长期发酵、长期储存。酒企建设酒库,有利于提升白酒的品质。
扩建酒库,除了提升白酒品质外,不同的酒企,也有不同的战略考量。
王耀表示,作为传统酿造技艺的精髓之一,陶坛储酒是成就高品质不可或缺的环节,更大规模的陶坛群也可以成为独特的生态存储环境,带来更高的体验价值。
在2018年贵州茅台股东大会上,茅台集团前董事长李保芳曾提及茅台扩建酒库原因。彼时,在他看来,建库房相当于“办银行”,有助于熨平白酒周期,原因在于酱香型白酒成本高,但产量却相对较低,多数酱香型酒企业会选择以产定销,即销量的多少最终还是取决于当期产量。一旦市场行情不好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减产,但等到市场好转时,酒又不够卖。
“即使未来行业需求出现波动,茅台仍然可以凭借资金实力和库存资源,保证满负荷生产。就算市场冷淡,生产出来的茅台酒也可以放在成品库,等到市场回暖,还可以把年份加上去再卖。”李保芳说。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酒企都有能力去扩建酒库。一个庞大酒库的建成,需要投入不少的固定资金成本,而建成后开始储酒,意味着又要付出大笔的沉淀资金,整体考验酒企的资金实力。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在建酒库的,主要还是以大型白酒企业为主。
某种程度,随着大型酒厂纷纷扩建酒库,白酒行业的竞争门槛无形中被抬高。
营销专家肖竹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原来白酒行业的营销比较粗放,谁最能忽悠,酒就卖得最好。现如今,这种营销方式不再适用于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买酒过程中,更加看重白酒的品质,“酒是陈的香”这种理念正在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之下,白酒行业逐渐回归到理性发展阶段,从过去的讨好渠道转变为讨好消费者,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更加抓品质。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白酒行业的马太效应会加剧,即“强者恒强、弱者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