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只银行理财子公司权益新品亮相,然而业内首只产品还在努力扭亏!
来源:每经牛眼
原创 每经记者
2020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全面开启了权益投资之路。
采取和母行客户不同的定位,加大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尤其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在2020年投资中的重要布局。
在权益投资上,除了委外等方式外,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开始陆续推出自家直投权益类的产品。近期,一直备受关注的招银理财终于推出了自家首只权益类产品:招银理财沪港深精选周开一号。
“最具实力的‘牛奶经销商’也要开始‘生产牛奶’了,怕不怕?”类似这样的问题也在大资管圈内人士中不断流传。
15年老将的职业新选择
招银沪港深精选周开一号,一露脸就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产品设计是怎样的?谁来管?投研团队资质如何?投研怎么考核?企业文化能一致吗?”这些都是资管人士最为关心的话题。
据公开资料显示,该产品的投资思路主要是长期精选质地优良、估值合理的沪港深上市公司,拟配置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为80%~95%,此外增加了股指期货作为对冲工具,拟配置比例为0~15%。相比在此之前其他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的权益产品,该产品沪港深三地市场的投资范围定位,显示出近些年来资管机构对权益投资能力边界的要求不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沪港深精选周开一号的投资经理朱红裕,现任招银理财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具有15年权益研究与投资经验,有过公募、私募两大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工作经验。
此外,在目前几只权益类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中,招银理财的投资经验也是最为丰富的。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9年起,招银理财从外部资管和券商等机构引进了市场化的资深投研人员,覆盖金融、地产、机械设备与新能源、可选消费品、必需消费品、科技与互联网、通信与电子、医药生物、化工与新材料等9大板块,其中的投资经理平均具备10年以上投研经验。
首只权益性理财子公司产品还在扭亏路上
而在招银沪港深精选周开一号之前,光大理财先后推出了两只权益型产品:光大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和光大阳光红300红利增强基金。
光大理财官网数据显示,上述两只理财产品目前还在扭亏之路上。
截至9月14日,光大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的单位净值跌破1元,为0.9523元。数据进一步显示,9月4日该产品净值还在1元之上,为1.0149元。
在经历7月初周期股短期快速上涨后,市场风格的转换未能持续。最近几个交易日,A股大幅震荡,频频上演快速变脸的节奏。9月10日,光大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创下了成立以来的最低净值0.9296元,近一个月内最大回撤超过9%。
成立较晚的光大阳光红300红利增强产品,自成立以来净值一直在1元附近来回震荡。截至9月14日,单位净值为0.993元。
权益配置比例仍然很低
毋庸置疑的是,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共识,但在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中,现金管理型产品的老大地位短期仍然难以撼动,毕竟客户投资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指出,现阶段银行理财部门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并不高,但规模已不容小觑。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权益类资产上的配置规模已有约7907亿元,约占银行理财总资产的3%(数据截至2020年6月末,来源于银保监会官方披露信息),估计股份制银行每家权益委外规模均在百亿元以上,这相当于一个中型基金权益规模。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银行非保本理财总规模为23.4万亿元,其中理财资金投向存款、债券(含同业存单)及货币市场工具的余额占全部投资余额的71.75%。债券是理财产品重点配置的资产之一,在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中占比最高,达到59.72%;权益类资产余额占比为7.56%,即银行理财子公司有约1.77万亿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投向权益类资产。参照公募基金产品规模,截至2019年末,权益型基金(包含股票型 及混合型基金)规模约为3.22万亿,其中股票型基金总规模1.14万亿;从投向来看投资于权益资产的总规模约2.42万亿元。
光大证券王一峰也表示,结合半年报披露情况来看,理财子公司在权益投资方面主要体现为如下特征:一是通过公募基金委外投资是理财子公司产品参与权益投资的重要方式。二是优选股是权益投资的重要配置方向。三是积极关注并参与科创板相关权益投资者机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部分理财委外公募基金的产品中,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战略新兴产业等题材股票占比较高;另外尝试参与科创业类企业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最后是多家理财子公司高管层面公开表示高度关注相关领域,如徽银理财表示重点关注战略新兴、科技创新等领域。
前述兴业经济研究也进一步指出,下一阶段,我们认为理财子公司将进一步完善投研体系建设、增强权益类资产布局,相关净值型产品线的创新机会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被动型和另类投资产品会加大创设。过去银行理财老产品以收益固定的报价式产品为主,产品内部的资产选择其实是“黑匣子”。这种模式实际上使得资管机构产品配置效果难以证实伪劣。随着未来商业银行在自身投研体系完善后会加大产品的穿透要求,净值型产品更趋于工具化甚至“积木化”,投资效果的绩效也会容易验证。
在净值型“工具化”导向下,两类新资产工具将受到青睐。一是虽传统但交易成本更低的标准化资产,如根据信用等级(包括内评等级)、行业归属、产权性质、区域要求等分类后,机构将一篮子信用债做成指数化工具,这可以成为部分区域银行表内表外都可以配置的对象。这种产品即使穿透后,相对于传统直接投债流动性更好,风险分散效果更佳。二是适合表外配置增厚收益的新资产,如Smart Beta、特定行业ETF、可转债、权益打新、商品ETF等跨资产多策略产品。相关产品不是传统商业固有的能力圈,同时标准化程度又优于股权、量化等低流动性产品,这尤其适合通过工具化委外参与相关资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