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财经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手机版 注册
  • 网站首页
  • 财经头条
  • 选股
  • 股吧
  • K线训练营
  • 研报
  • 大盘
  • 视频教程
  • 自选股
  • 医疗器械板块或迎“黄金十年” 常态化集采或加速国产创新步伐

    发布时间: 2021-04-01 16:47首页:主页 > 研究 > 阅读( 288 )

      医疗器械板块或迎“黄金十年”,常态化集采或加速国产创新步伐

      来源:红刊财经

      去年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沉重一击,医疗器械成为2020年“逆势而上”的投资新宠。以中证医疗器械指数为例,2020年年初至7月31日,指数上涨超93%,而同期沪深300涨幅不到15%,指数成分股中英科医疗更是创下半年10倍涨幅。年中因前期涨幅过大、疫情防控出色及全国集采开始,医疗器械估值大幅下杀,而后在春节核酸检测、市场情绪催化下再次创下近期新高。

      随着市场集体拥抱顺周期、杀估值,医疗器械回调较多,以中证医疗器械指数为例,当前指数的PE-ttm位于历史极低水平不足33倍,且位于2013年年中以来的0.25%分位数。而医疗器械经历过去年的繁华与沉淀,3月18日推出的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创新器械的重视和推广程度,让笔者看到未来十年医疗器械的黄金发展期。

      非药标的百花齐放

      医疗器械板块进入蓬勃发展期

      《股市真规则》一书中对医疗器械的评价为:“医疗器械公司或许是医疗保健中最简单但是又有非常强竞争优势的行业。成长性突出、规模经济效益显著、较高的转化成本以及长期的临床历史经验均为该行业提供很高的护城河。而与制药类公司相比,以改良为目的的创新相较于创新药以革命为主的创新,风险更低,性价比更高。”

      正是因为好赛道中的巨大机会,美国在过去三十年诞生了诸多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龙头。根据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100强榜单,前10大企业中共有8家为美国企业。按照Wind行业分类,过去三十年美国医药保健行业中涨幅前十的公司,医疗器械占据近半席。对标美国,国人的工匠精神、工程师红利及庞大的人口需求,为医疗器械的国产创新崛起提供支撑。

      复盘A股20年历史,2000年-2010年上市的医药公司较少,资本化率不够高,而此时医药行业享受医保扩容的红利,从前十大表现来看为制药企业的天下;2010年-2015年,医药行业进入野蛮扩张尾声,医疗服务和器械开始崭露头角,2015年至今,医药板块开始出现结构性分化,非药标的百花齐发。

      对标美股,中国的医疗器械公司显得安静很多,涨幅前10的公司仅1-2家为器械类。《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2025年时我国医疗装备的产品性能和质量将达到国际水平,预计将有6家至8家企业进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相较于全球医疗器械5%的年化增长率,我国20%的增速使得当前医疗器械正处于蓬勃发展期。(见附图)

      集采压力倒逼行业国产创新

      常态化集采对市场影响减小

      当前,如何去看未来医疗器械的投资机遇?目前市场比较担忧的是器械集采下,未来中国的医疗器械生态环境是否发生颠覆?从三层面出发,笔者认为当前步入了医疗器械黄金十年发展。

      不是每类品种都会集采,不是每次集采都可线性外推。

      目前集采主要集中在高值耗材领域,一般可能被集采的产品主要特点为:市场规模大、医保占比高、国产化率高、容易打破非标壁垒、临床使用成熟及重置成本较低的品种。例如,冠脉支架每年用量达百万级别,市场占比超十分之一,国产设备具有一定的替代能力,容易被作为单独的品种被高频使用,医生临床使用熟悉程度比较高。但是像IVD这类由于壁垒较高且为配套设备+耗材的细分、医院切换成本也比较高的集采,概率就比较低。参考国泰君安分类,目前除了冠脉支架、骨科、人工晶体等品种外,很多高值耗材还处于导入和快速增长阶段,尚不具备大幅集采的可行性。

      集采压力下,国产创新成为医疗器械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高值耗材具有很强的微创新属性,对比药品研发所需投入的更少,迭代速度更快。目前国内高值耗材龙头企业已建立完善的医工合作体系,多为仿制业务和创新业务的结合体,并非全部都是集采压力较大的成熟仿制业务,具有长期持续盈利的产品及管线基础。而在集采重压下,公司层面会加速进行产品创新研发和积极布局海外业务,鲶鱼效应下有望衍生出更多具有创新效应和产品竞争力的耗材。

      对比药品集采,后期反映有所钝化。

      参考药品的集采降价,2010-2013年“双信封制”全国推广期间,由于当时并无统一执行方案,各地以安徽模式为蓝本,再结合当地情况及地方创新先后试行,此时市场对监管的理解还处于试探期。2018-2019年,“4+7集采”以及后续的联盟地区集采由国家相关部门主导,拟定统一的实行方案,叠加2018年情绪影响,板块冲击较大。2019年以来尽管降幅较大,但集采降价常态化下,对市场影响逐步降低。目前医疗器械的集采,更像是复刻2018年底创新药的崛起。

      (本文已刊发于3月27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app-kaihu-qr {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0; } .app-kaihu-qr span { 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31px; display: block; color: #4D4F53; } .app-kaihu-qr img { width: 170px; height: 170px; display: block; margin: 0 auto; margin-top: 10px; } $.ajax({ url: 'https://finance.sina.com.cn/tgdata/qhkh_tg_api.json', success: (d) => { if (!!d) { if(d.result.data.qrcode){ $('#app-qihuo-kaihu-qr').get(0).innerHTML = '' + d.result.data.pctext + '' } } }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转载自: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hyyj/2021-04-01/doc-ikmyaawa3467101.shtml
    Top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1026953886@qq.com 官方微信:jrqianlong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1 豆芽财经网 京ICP备17023408号-1
    手机注册
    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