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财经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手机版 注册
  • 网站首页
  • 财经头条
  • 选股
  • 股吧
  • K线训练营
  • 研报
  • 大盘
  • 视频教程
  • 自选股
  • 广汇汽车再募40亿借新还旧 直销模式冲击或在所难免

    发布时间: 2021-06-04 19:10首页:主页 > 观察 > 阅读( 427 )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昊

      国内车市回暖之下,广汇汽车再次筹划发债用来“借新还旧”。6月2日,广汇汽车披露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预案,拟发行公司债总规模不超过人民币40亿元,债券期限不超过5年。按照公司计划,本次发行债券募集的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主要用于偿还金融机构借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实际上,这已是公司最近一年来第二次发新债还旧债。

      2020年8月,广汇汽车完成33.7亿元的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用于门店升级改造、信息化建设升级、二手车网点建设,并偿还有息负债和补充营运资金。

      去年疫情以来,国内乘用车销售持续复苏。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广汇汽车经营状况是否出现好转,投资者关注的公司资金链和负债压力又是否得到了缓和?

      有息负债再创新高 回购彰显信心还是加速资金紧张?

      2015年广汇汽车借壳上市后,由于连续多年对外快速扩张,叠加2019年车市进入下行周期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的多重影响,公司资金面临巨大压力。而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公司资金压力仍然不减反增。

      2021年一季度末,广汇汽车账面货币资金210亿元,相比三个月前的2020年末减少80亿。与此同时,公司短期借款30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16亿元、长期借款106亿元,应付债券65亿元,上述有息负债合计593亿元。这一数字也略高于去年年末的590亿元。

      货币资金大降80亿,而有息负债继续上升,公司此番时隔不到一年再一次发债募资“借新还旧”也在情理之中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股价屡创新低,2020年12月,广汇汽车宣布,将在6个月内,以不超过5.01元/股的价格,回购不低于2亿元、不超过3亿元的公司股票。

      截至2021年5月31日,公司已回购股份497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0.61%,累计支付人民币1.40亿元。

      对于耗费大量现金进行股份回购,广汇汽车表示,主要原因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

      但资金如此紧张的局面下,广汇汽车仍斥巨资进行股份回购,而非用于日常经营,这究竟会对公司产生何种影响、利弊到底如何,结果值得商榷。

      网点和4S门店首现双降 受新势力直销渠道冲击在所难免

      受疫情影响,广汇汽车去年业绩下降明显,经营状况不甚理想。

      2020年,公司新车销量同比下降16.2%至75.1万台,新车销售收入同比下降6.8%至1367.5亿元。

      年末,公司库存新车约为10.87万辆,较上年增长22.61%。可以看到,在疫情影响下,主机厂对广汇汽车等经销商的压货明显增多。

      新浪财经统计后注意到,2017年至2020年,广汇汽车营业网点数分别为800家、839家、841家和809家,4S门店数分别为737家、777家、782家和760家,营业网点和4S门店数量均双双首次出现年度下滑。

      由于门店调整和部分品牌渠道压货等因素,广汇汽车毛利率从2019年的9.82%进一步下滑至8.24%,盈利能力再次受到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广汇汽车收缩经营门店和网点的同时,“造车新势力们”利用自有销售渠道,绕过传统汽车经销商,正在大踏步的抢占市场份额。

      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特斯拉一直采用直销模式,销售渠道包括公司官网和公司持有的全球各地的网络商店。在部分地区,特斯拉还设有线下体验店。

      今年前5个月,蔚来、小鹏、理想等国内新势力累计销量超过1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200%。与特斯拉类似,国内主要新势力公司也基本采用直销模式进行新车销售。

      此外,北汽蓝谷ARCFOX极狐也表示将在自有销售渠道上发力。根据规划,2021年极狐汽车将围绕22座城市布局,上半年将开设60家店,到年底将会覆盖40座城市,2022年门店数量将达到150家。

      实际上,除头部新势力公司外,其他新能源车企也大多采用直销模式。6月1日,集度汽车CEO夏一平就明确表示,集度汽车在销售方面将采取“自建渠道”的模式,首款车型将在2022年北京车展亮相。

      新能源汽车大潮下,各家新势力纷纷自建销售渠道,这对传统经销商广汇汽车等公司来说,无疑将是一个坏消息。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转载自: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observe/2021-06-04/doc-ikqcfnaz9143540.shtml
    Top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1026953886@qq.com 官方微信:jrqianlong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1 豆芽财经网 京ICP备17023408号-1
    手机注册
    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