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财经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手机版 注册
  • 网站首页
  • 财经头条
  • 选股
  • 股吧
  • K线训练营
  • 研报
  • 大盘
  • 视频教程
  • 自选股
  • 机构调研银行热度有增无减 “包邮区”银行备受追捧

    发布时间: 2021-06-23 01:40首页:主页 > 研究 > 阅读( 347 )

      原标题:机构调研银行热度有增无减“包邮区”银行备受追捧

      证券时报记者 谢忠翔

      今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各类投资机构调研上市银行的热度有增无减,调研次数和广度也有所扩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4家银行被调研,调研总次数和参与机构数量已超去年同期。整体上,银行股仍延续低估值行情,上市银行中近八成股价低于净资产。

      宁波银行最受青睐

      近日,宁波银行迎来美银证券和摩根大通两家公司的调研。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已有203家机构密集参与宁波银行的调研会议,当属最常被“光顾”的上市银行,参与机构数与去年基本一致。

      今年以来,各类投资机构对上市银行的调研较去年更为活跃。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苏州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和宁波银行等14家上市银行受到机构70次调研,调研机构总数高达529家,无论从涉及的银行、调研次数,还是机构参与数量,均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增幅。

      被调研的银行中,既包括宁波银行、张家港行和上海银行等往年热度较高的银行,也包括上市不久的次新股银行,如重庆银行厦门银行等。上年受调研热度第二、第三的渝农商行常熟银行,今年相对“冷清”,调研机构数量已不同以往。

      总体来看,经济发达的“包邮区”中小银行颇受各类投资机构青睐,14家被调研银行中有8家位于江浙沪地区。从调研次数来看,苏州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排在前三,成为最频繁被“光顾”的上市银行,分别被调研了16次、12次和8次。若从参与机构数量看,对宁波银行调研的机构达203家,无锡银行达97家和上海银行48家,位居调研机构数前三。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在调研上市银行的投资机构中,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为绝对“主力”,两类机构数合计达358家,占调研机构总数的67.7%。另一方面,调研机构中不乏国际知名机构,例如喜马拉雅资本、摩根大通、淡马锡、Capital group、贝莱德等均参与了宁波银行的调研活动。

      资产质量、净息差等问题

      备受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各类投资机构在调研上市银行时较关注的问题包括银行资产质量、净息差,以及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等。此外,疫情影响之下,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普惠金融,财富管理业务的布局等亦受到各机构的追问。

      例如,美银证券、摩根大通在6月16日对宁波银行的调研中,就询问了该行的息差情况。宁波银行表示,将从资产端调整投放策略,在负债端强化成本管控。

      广发基金等机构对苏州银行调研时,特别关注到该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同比有所回升。苏州银行回应称,数字银行网贷业务在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资产质量的下滑。

      也有机构提问无锡银行资产质量、前10大客户的违约风险、延期还本付息的影响等。无锡银行表示,2021年该行将继续保持不良贷款处置的常态化,做到应收尽收,严防在经济下行时期不良率反弹。

      银行股走势分化明显

      31家仍破净

      整体上看,各机构对今年上市银行的关注度在提升,但就目前股价而言,A股上市银行仍普遍维持在“破净”状态。截至6月22日收盘,39家上市银行中,有31家银行的股价低于净资产,市净率低于1倍。市净率最高的为宁波银行,为2.22倍。

      股价表现上,经历一季度业绩的催化作用,银行板块录得较大涨幅,进入二季度后,银行股表现又呈现震荡行情。证券时报记者据iFinD统计,截至6月22日,今年银行股涨幅处于各细分行业第8位置,年初至今累计涨幅为7.40%,低于同期创业板10.64%的涨幅。6月份至今,银行跌幅达4.6%,在各行业排名中位居第18位。

      单家股价来看,各银行呈现较大分化。除刚刚上市的齐鲁银行外,今年累计涨幅超30%的银行股为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分别上涨40%和35%;招商银行成都银行平安银行的累计涨幅达20%及以上;而厦门银行跌幅超30%,郑州银行跌幅超17%,重庆银行、青农银行、青岛银行西安银行等,均下跌超10%。

      安信证券认为,当前银行业资产质量呈现改善的趋势,不良生成速度明显放缓,资产质量改善程度也呈现分化,如长三角地区资产质量明显更优。同时,今年二季度以来,银行股超额收益收窄的核心矛盾是经济增长动能放缓,机构投资者对银行股加仓意愿不高。基于市场对银行股的各种担忧,后续仍依靠业绩验证或者经济数据超预期驱动。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转载自: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1-06-23/doc-ikqciyzk1221021.shtml
    Top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1026953886@qq.com 官方微信:jrqianlong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1 豆芽财经网 京ICP备17023408号-1
    手机注册
    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