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提出,将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 年,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和比例大幅提升,区域处置设施缺口基本补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上述《方案》提出的‘无废城市’建设和‘双碳’政策方向高度一致。在此背景下,危废、固废产业有望进一步加快释放,未来潜在市场规模预计将在万亿级别。”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首席行业研究员潘功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这其中,工业固废投资和盈利空间相对较大,农业固废等发展则相对稳定。
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方案》提出,将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农业废弃物等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及无害化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范围,保障设施用地。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方案》明确,结合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要求,加快探索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路径,坚决压减过剩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
同时,支持金属冶炼、造纸、汽车制造等龙头企业与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合作,建设一体化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等绿色分拣加工配送中心和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中心。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大宗工业固废在“无废城市”中是三大重点之一,贮存处置趋零增长对综合利用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建材化或填充利用依旧是主要资源化出路,预计建筑垃圾“十四五”期间总市场空间为4000亿元,有望释放空间800亿元。
鼓励有条件的省份设立专项资金
官方数据显示,自2018年12月以来,生态环境部与18个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安排900余项任务,500余项工程项目,涉及金额投入1200余亿元。
《方案》要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的城市政府要加大各类资金整合力度,统筹运用相关政策,将“无废城市”建设财政资金需求列入部门预算保障,加快区域固体废物集中处置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多渠道投入,加快固体废物减量化、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制造。鼓励有条件的省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无废城市”建设。
《方案》提出,将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鼓励民营、外资资本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健全价格收费机制,结合生活垃圾分类情况,逐步推行分类计价、计量收费制度。按照合理盈利原则,探索建立以乡镇、村、企业或经纪人为主体的秸秆收集储存体系。
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无废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无废城市”建设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商业模式探索,深化政银合作,更好发挥社会资本的市场配置作用。加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综合利用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采购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