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财经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手机版 注册
  • 网站首页
  • 财经头条
  • 选股
  • 股吧
  • K线训练营
  • 研报
  • 大盘
  • 视频教程
  • 自选股
  • 分析师言论频惹祸 与行业盈利模式不无关系

    发布时间: 2022-07-03 22:25首页:主页 > 研究 > 阅读( 482 )

      原标题:每经热评丨分析师言论频惹祸 与行业盈利模式不无关系

      每经评论员 王砚丹

      近段时间,卖方研究领域颇不平静。先有西部证券通信行业傅鸣非对南京银行的看法引发争议,南京银行报警;后有中信建投电新分析师张亦弛与前同事莫尼塔先进制造首席陈兵,因对光伏的看法不一致而隔空互掐。

      频频“吃瓜”,围观群众在盛夏时节倒是有了不少谈资,却忙坏了相关券商研究所与合规管理部门。一直以来,券商分析师、研究员都是证券行业舆情的焦点之一。一方面,他们通过观点输出,处于触达投资者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专业、金领的光环又给他们加了另一层滤镜。

      外界理想中的分析师,是能够忠于职守,独立而准确地研判大势、深耕所研究的行业,为投资者提供理性而审慎的建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近来能引发舆论传播热点的,更多带有八卦性质。从年初中泰非银分析师晒工资,到此前方正美女分析师看高至四千点,再到最近分析师言论两次惹争议,均与各自研究领域无关,热度却居高不下。

      从读者心理而言,上述八卦能迅速传播,很大原因来源于分析师“应该如此”和“原来如此”的巨大反差。当原本应该成为意见领袖的分析师暴露出普通人的人性弱点,让读者认识到分析师也不过是普通人,可以说是正中传播的“痛点”。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舆论最初多是在微信群聊、朋友圈等私域传播,但最后却成为公众舆论事件。这再次为分析师乃至券商声誉风险管理敲响警钟:互联网不分私域公域,最终都可能成为传播“高危”场合,需要慎之又慎。

      分析师在负面舆情中屡屡“中招”,笔者认为,与行业竞争过于激烈不无关系。来自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证券分析师已有3426名之多。此数据还不包括从事研究工作,还未取得投资咨询资格的一线员工。

      众所周知,分析师之间收入差距巨大。在分仓佣金的商业模式下,能获得基金公司高派点的分析师收入极高,但“中腰部”分析师收入就惨淡得多。卖方研究领域其实也讲究“注意力经济”,因此不排除一些从业者为了吸睛,语不惊人死不休。

      目前监管已对分析师言论、证券公司对研究所的合规规范等作了明确规定。如中证协制定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指出,证券分析师发表公开言论前要完成内部事前报备程序,使用互联网工具等传播媒介向客户提供投资分析意见,依法属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行为的,应当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要求履行发布程序。

      监管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就是为分析师的言论设置“红绿灯”。或许绝大多数时候,分析师在私人场合八卦一通,睡一觉就翻篇,但一旦曝光,不但影响公司声誉,也影响个人前程。

      有媒体报道称,西部证券已对傅鸣非进行合规问责,并解除公司与其在2022年2月18日签订的劳动合同。西部证券表示,经查该员工存在不实言论,公司未授权其对银行行业进行研究。

      这对所有分析师而言,都应看作一个警示。而对券商研究所管理者而言,这类由私域谈论引发公众舆情的事件一再发生,除了加强合规管理、加大对分析师言论的约束外,可能也该思考,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卖方研究转型方向,不再以单纯的分仓佣金论英雄。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转载自: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2-07-03/doc-imizirav1762156.shtml?finpagefr=p_115
    Top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1026953886@qq.com 官方微信:jrqianlong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1 豆芽财经网 京ICP备17023408号-1
    手机注册
    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