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财经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手机版 注册
  • 网站首页
  • 财经头条
  • 选股
  • 股吧
  • K线训练营
  • 研报
  • 大盘
  • 视频教程
  • 自选股
  • 衍生于长电科技,长晶科技成立四年三次并购后谋上市

    发布时间: 2022-10-13 21:36首页:主页 > 公司 > 阅读( 397 )

      来源:《钛媒体》

      2003年,成立仅仅五年的长电科技(600584.SH)登陆上交所,资本加持下,其营收规模从上市当年不足1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超300亿元,成为全球领先的芯片封测龙头企业。15年后,从长电科技离职的杨国江牵头成立了江苏长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晶科技”),接过了老东家分立器件自销业务及团队,通过并购迅速扩张,使其营收、资产规模得到提升。如今,成立不到4年的长晶科技近期递交招股书冲击创业板。

      钛媒体APP注意到,虽然收入稳步增长,但长晶科技的“隐患”不少。首先,大肆并购背后,长晶科技的商誉也水涨船高,达9.46亿元。同时,公司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虽有波动,但始终高于同行。尽管销售费用没少花,但长晶科技似乎没有稳定的客户,尤其是前五大客户频繁变动。

      长电科技扶上马再送一程

      据了解,长晶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半导体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公司主营产品按照是否封装可以分为成品(分立器件、电源管理IC)和晶圆两大类,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与工业电子领域,并持续拓展汽车电子领域市场。公司前身为江苏长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 长晶有限 ”),由上海半导体与南京瑞联共同出资设立,成立于 2018 年 11月29日。

      值得一提的是,长晶科技实际控制人杨国江在长晶有限成立之前,在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长晶均有管理职务。

      从公开信息来看,长晶有限更像是为了承接长电科技子公司深圳长晶及本部分立器件自销业务而生。据招股书,长电科技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专注半导体封测代工业务,将从事分立器件销售业务的子公司深圳长晶及本部分立器件自销业务进行了剥离。

      让人疑惑的是,长晶有限还没成立接盘方案就出来了。2018年11月15日,深圳长晶召开股东会,一致同意全体股东将其所占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长晶有限。为了方便此次交易的资产交割,长电科技还于2018年11月,新设子公司新申弘达。

      长晶有限也在正式成立前夜,于11月28日召开召开股东会,同意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收购深圳长晶 100%股权及新申弘达 100%股权。这桩交易,用时仅一个月,各方就完成了深圳长晶 100%股权和新申弘达 100%股权的交割。

    长电科技不仅肥水留给”自家人”,扶上马之后还再送一程。招股书显示,2019年,长晶科技存在将部分分立器件产品销售给长电科技,再由长电科技销售给长晶科技指定的客户的情形。对此,长晶科技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公司在成立之初暂未完成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无法直接向境外客户发货;同时,公司的部分客户尚处于供方品牌切换、信息导入的过程中,因此出现前述情形。长晶科技亦称,在 2019 年完成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供方信息导入,因此 2020 年开始公司便不再向长电科技出售产品。 长晶科技营收构成情况,截图自招股书

      虽然长电科技从2020开始退出长晶科技前五大客户,但长晶科技已打上了长电科技的烙印。招股书显示,从长电科技承接而来的分立器件业务为长晶科技贡献了大部分收入,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一季度,该类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在其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分别达 84.55%、86.56%、87.12% 及 86.55%,均超过八成。

      成立不足四年接连三起并购,规模扩张商誉高企

      长晶科技成立还不满4年就吹响了向资本市场冲击的号角。钛媒体APP注意到,长晶科技快速IPO背后的秘诀是,不间断地“买买买”扮靓业绩。

    长晶科技自成立以来资产重组情况,截图自招股书长晶科技自成立以来资产重组情况,截图自招股书

      据招股书,在完成前述收购后,长晶科技又于 2020 年对海德半导体公司进行了收购。据招股书,海德半导体原系长晶科技主要的二极管封测服务及集中委托成品采购供应商之一,主要从事二极管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对于上述收购,长晶科技表示,为了提升公司在封测产能方面的自给能力,进一步控制和优化封测成本。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加强对晶圆产能的储备和掌控。今年3月,长晶科技完成对新顺微控股权的收购。此后,经交易各方协商,长晶科技于6月收购宝辰投资、上海汇付、金浦新兴、金浦创业等4名股东合计持有的新顺微8.89%股权。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长晶科技直接或间接合计持有新顺微76%股权并控制新顺微98.17%表决权。

      据了解,新顺微成立于 2002 年,成立至今主营业务均为分立器件晶圆制造,经过20年的发展,该公司是行业内主要的半导体分立器件晶圆制造企业之一。招股书显示,新顺微拥有 5 吋、6 吋晶圆制造产线,产能可达到 130 万片/年。因此收购新顺微后,长晶科技在部分分立器件产品领域具备了 IDM 全产业链能力。财务数据方面,2021年以及2022年一季度,新顺微实现净利润分别约为1.13亿元、5121.2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新顺微与长电科技也有颇深渊源,原为长电科技的自有晶圆制造厂,2018 年底自长电科技剥离后独立运营。

    长晶科技资产规模及营收情况,截图自招股书长晶科技资产规模及营收情况,截图自招股书

      频频收购之下,长晶科技的收入、资产规模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长晶科技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72亿元、13.39亿元、19.02亿元。同期,公司资产总额分别是8.91亿元、12.46亿元和25.66亿元。

      不过,频繁并购也推高了公司的商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长晶科技合并报表商誉账面价值为9.46亿元,当期资产总额为40.33亿元,占比23.46%。

      对此,前述业内人士进一步称,企业接连并购以较快的速度延伸业务产业链,做大了业务规模,但是频繁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风险不可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长晶科技的营收虽稳步增长,但是净利润波动明显。2019-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公司归属净利润分别是1.04亿元、0.66亿元、2.42亿元、0.43亿元。报告期各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是0.64亿元、1.29亿元、1亿元、-0.56亿元。对比来看,仅2020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高于净利润。同时,报告期各期,公司应收账款分别为20409.76万元、28955.95 万元、24186.36万元、36865.71 万元,呈波动上升趋势。

      对此,长晶科技在招股书称,公司在2020年加强了应收账款的管理,优化了回款情况。也就是说,公司具备回款改善现金流的能力。

      另外,最新一期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货币资金6.5亿元,短期借款6818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1935.91万元。也就是说,公司货币资金完全可以覆盖短期负债。而此次长晶科技拟将募资总额16.26亿元中的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在货币资金充足,又可以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优化回款情况的下,公司为何还要将募资总额中的四分之一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对此,长晶科技回复钛媒体APP:“补充流动资金是综合考虑公司自身经营特点、银行负债情况及业务发展规划等情况,以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同时满足公司日常业务的资金需求”。

      存货走高,销售费用率高于同行

      当前,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下行,相关企业面临不小的库存压力。长晶科技也不例外,报告期内存货连续增长。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公司存货分别为1.67亿元、2.24亿元、4.33亿元。到了2022年一季度,公司存货增加至6.75亿元。最新一期财务数据显示,长晶科技存货中近一半是库存商品。

    长晶科技存货周转率与行业对比情况,截图自招股书长晶科技存货周转率与行业对比情况,截图自招股书

      与此同时,长晶科技存货周转率持续走低。招股书显示,前述报告期各期,公司存货周转率分别为7.61次、5.25次、4.26次、2.2次。与同行相比,长晶科技这一指标也没有优势。招股书显示,同期行业存货周转率平均水平分别是5.16、5.48、5.73、4.78。除了2019年,其它报告期内,长晶科技存货周转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长晶科技销售费用率与行业对比,截图自招股书长晶科技销售费用率与行业对比,截图自招股书

      有意思的是,报告期各期,长晶科技的销售费用率均高于同行平均水平。从销售模式来看,长晶科技采用经销与直销兼顾的销售模式。报告期内,公司经销模式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68.11%、69.81%、65.44%和 65.00%,占比较高。基于此,公司前五大客户中也以经销商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变动频繁。报告期内,仅深圳市联盛电子有限公司一家公司稳定在公司前五大客户之列。

      这意味着,长晶科技销售费用没少花,仍面临前五大客户频繁变动、存货走高的尴尬局面,公司在客户拓展上是否存在欠缺?

      对此,长晶科技回应钛媒体APP,经销商拥有渠道资源优势,可以扩大公司的销售覆盖范围,也可协助对客户的日常维护,提升公司运营效率。目前,公司大力推进直销能力建设,搭建并完善境内外业务集群布局。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转载自:https://finance.sina.com.cn/cj/2022-10-13/doc-imqmmthc0796087.shtml
    Top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1026953886@qq.com 官方微信:jrqianlong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1 豆芽财经网 京ICP备17023408号-1
    手机注册
    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