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新消费主张/cici
截至2022年10月31日,沪市主板日化护肤上市公司已完成2022年三季报披露。从三季报业绩情况来看,沪深主板上市护肤日化上市公司业绩呈现两极分化态势。
一方面,以贝泰妮、珀莱雅、华熙生物等企业营收净利双增;另一方面,上海家化、水羊股份、丸美股份等延续业绩颓势,归母净利润均不同程度下滑。值得关注的是,从第三季度单季表现看,水羊股份、青松股份业绩无改善趋势。
对于日化护肤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我们认为与上市公司核心品牌产品力、营销力等因素均存在重要联系。对于国货品牌而言,低价策略不再是万能钥匙,如何让品牌产品更贴近市场消费者需求,如何玩转新式营销讲好品牌故事才能为品牌注入活力,否则就会想丸美、御泥坊、百雀羚等品牌一样,出现品牌老化、销售额下降的状况。
日化护肤上市公司业绩分化严重 水羊股份、青松股份延续业绩颓势
2022年前三季度,日化护肤上市公司业绩两极分化严重,贝泰妮、珀莱雅及华熙生物继续保持营收净利双增态势,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7.05%、31.53%、43.43%,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5.62%、35.96%、21.99%。其余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均不同程度下滑,或增收不增利、或营收净利双降。
丸美股份、水羊股份增收不增利,其中丸美股份共实现营收11.44亿元,同比微增0.53%,共实现归母净利润1.2亿元,同比下降15.49%;水羊股份共实现营收33.43亿元,同比微增0.91%,共实现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降18.37%。
上海家化、拉芳家化、青松股份则是营收净利双降,上海家化共实现营收53.54亿元,同比下降8.17%,共实现归母净利润3.13亿元,同比下降25.51%;拉芳家化共实现营收6.25亿元,同比下降18.37%,共实现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微降0.24%;青松股份共实现营收21.42亿元,同比下降19.61%,归母净亏损6.57亿元,同比下降635.82%.
值得关注的是,单从第三季度业绩看,上海家化、丸美股份第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双增,均有业绩改善趋势,水羊股份、青松股份则是进一步延续业绩颓势,营收净利润双降。其中,水羊股份第三季度营收为11.41亿元,同比下降4.38%,归母净利润为0.36亿元,同比下降37.37%;青松股份则是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距离2022年结束还有两个月的时间,第4季度有双11、双12等大促冲刺节点,除了贝泰妮、珀莱雅、华熙生物等业绩双增上市公司外,其他上市公司能否凭借大促节点,扭转业绩颓势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好品牌需“做好产品+讲好故事” 御泥坊、百雀羚、丸美品牌老化
日化护肤行业并没有捷径可走,靠营销支撑起来的人气,若缺乏产品力的支撑,很快也会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水羊股份的御泥坊等;唯有做好产品、讲好故事二者兼具,才能让品牌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虽说日化护肤领域,国货美妆产品崛起明显,但相比国际大牌雅诗兰黛、欧莱雅、资生堂等国际知名品牌还有一定差距。以淘系平台2022年上半年及双11销售额来看,在2022年上半年天猫美容护肤/美体/精油品牌销售额一览榜单中,销售额前10名仅有珀莱雅、薇诺娜两个国货品牌。
(资料来源:网络)其中,珀莱雅品牌的销售额约为14亿元,同比增长82.45%,位列第5;珀莱雅官方旗舰店的销售额为11.70亿元,同比增长111.62,表现强势。贝泰妮集团核心品牌薇诺娜的销售额为10.68亿元,同比增长34.53%,位列第6;薇诺娜官方旗舰店的销售额为9.22亿元,同比增长34.75%。
除此之外,天猫双11开卖一小时,珀莱雅、薇诺娜品牌销售额接连破亿,紧追国际大牌。珀莱雅和贝泰妮虽说销售费用率长年高于40%,但品牌的成功也并非全靠营销,更多的是靠其在产品力下的功夫。
产品老化、口碑下降等原因都有可能使得国货品牌靠营销建立起的热度退散,如水羊股份的御泥坊品牌、丸美股份的丸美品牌这些都是昔日影视综艺广告投放大户,如今销售额却大不如从前,慢慢淡出了消费者视线。因此,上市公司核心品牌若想实现良性发展,既要做好产品,又要讲好故事。
第一,专注产品研发,紧跟消费者需求。随着消费者对护肤品成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相比普通护肤品,消费者对功能性护肤品的需求大幅提升。受益于此,专注敏感肌护肤的薇诺娜凭借口碑火速出圈。随着“早C晚A”护肤概念的兴起,珀莱雅推出的明星产品——双抗精华与红宝石精华接力普通护肤品,为该品牌的销售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比较之下,丸美股份旗下丸美品牌、上海家化旗下百雀羚品牌、水羊股份御泥坊品牌因未能更贴近消费需求,均出现不同程度产品老化,销售额下降等状况。
第二,新式营销下更强调口碑。相比较前几年的热门影视、综艺硬广植入,消费者更倾向于信任的KOL达人或KOC素人种草,对产品使用效果提出较高的影响。
因此,对于国货品牌而言,若想提升产品销售额,为品牌发展注入活力,除了在营销端发力、讲好故事之外,还需适度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使产品更贴近消费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