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财经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手机版 注册
  • 网站首页
  • 财经头条
  • 选股
  • 股吧
  • K线训练营
  • 研报
  • 大盘
  • 视频教程
  • 自选股
  • 资管新规延期执行 不代表影子银行监管放松

    发布时间: 2020-08-04 00:01首页:主页 > 研究 > 阅读( 476 )

      每经评论员 张寿林

      日前,央行发文,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至2021年底。这对银行消化存量表外理财产品,完成新老产品衔接转换等,提供了更多空间,在缓解疫情对资管业务影响的同时,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整改压力,也为金融机构培育规范的资管产品提供了宽松环境。

      银行表外理财占了资管业务的很大比例。按照2017年年末的数据(资管新规于2018年4月发布),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规模已达百万亿元,其中银行表外理财规模为22.2万亿元,在各类资管业务中占比最大,其次是信托受托资金。

      大约十多年前开始,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日益显现,银行逐渐感受到压力,而表内业务对资本金有更高要求,在规避监管冲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金融机构顺势跳上互联网的时代快车,以表外业务为特征的资管业务突飞猛进。十多年后,煌煌百万亿规模的资管业务画卷就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如果这一切都只是简单的代人理财,那问题倒也不大,关键在于,银行发现,通过表外理财业务还可以放贷,并且不用提取准备金,不会降低资本充足率。这事实上是一条低成本高利润的业务路径,但隐患恰恰就此埋下,并且逐渐和其他市场机构一起发展出影子银行体系。

      表外业务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影子银行本身。后者一旦成势,最终结局就可能带来金融危机。可以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在于影子银行风险的积累,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先后倒下,其破坏力可见一斑。

      两年前资管新规问世,对于中国金融发展史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其矛头所指正是影子银行,以及影子银行的终点——金融危机。

      影子银行的特征之一是资产证券化。不同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在“不同屋檐”下完成债务对接。通过将信贷资产证券化,层层分销,绕过了监管制度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监管,最终使得不能获得银行表内贷款的借款人,通过高利率在影子银行体系中获得了贷款。

      特征之二是信息不透明。在影子银行体系中,资产通过打包、证券化转换,在不同机构、不同人群间流通,资金到底投向了哪里难以追踪。

      特征之三是在中国还存在刚性兑付。如此一来,影子银行贷款就和银行传统存贷业务没有多大区别了,对于金融系统来说,这种危害是很大的。

      因而,我们看到,强调打破刚兑、限制多层嵌套、施行穿透式监管等理念贯穿了资管新规的始终。

      但一旦影子银行成势,治理起来就非常棘手。正所谓,加杠杆容易去杠杆难。有如拆炸弹,这需要的是庖丁解牛的功夫和心静如水的定力,欲速则不达。

      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按期完成转型,但是旧的资产未到期,直接去杠杆,结果就是企业可能被逼到死角,一些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金融机构贷款反倒更加难以收回,链条上各方可能共同受损。因此,新规需要稳妥审慎推进。

      可以说,资管新规的诞生和推进过程,折射的正是影子银行的发展史。资管新规延期执行,也折射了影子银行治理的艰难。但影子银行的正前方是金融危机。转型,无论如何是一定要转的,这一点不用抱幻想。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在资管新规延期的同时,监管层明确,这不涉及资管业务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新规延期不意味着资管业务改革方向出现变化。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转载自: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8-04/doc-iivhuipn6653076.shtml
    Top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1026953886@qq.com 官方微信:jrqianlong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1 豆芽财经网 京ICP备17023408号-1
    手机注册
    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