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财经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手机版 注册
  • 网站首页
  • 财经头条
  • 选股
  • 股吧
  • K线训练营
  • 研报
  • 大盘
  • 视频教程
  • 自选股
  • ​备战2022开门红 偏股基金和“固收+”打头阵

    发布时间: 2021-12-13 09:21首页:主页 > 财经 > 阅读( 727 )

    来源:中国基金报

    临近年底,基金公司发力为来年新基金发行预热,力争2022年“开门红”。布局方向上,主动权益基金仍是重点,此外,“固收+”也是一个重要抓手。

    公募积极备战“开门红”

    2021年剩下最后三周,基金公司积极为明年的新品发行预热。一些公司已经公布了明年1月产品的发售计划,营销宣传、渠道预热和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进行。为赢得发行“开门红”,基金公司为这些产品配备了强大的管理阵容。

    信达澳银、汇丰晋信等多家基金公司已经披露了明年第一只产品的招募说明书。2022年第一个交易日,东吴新能源汽车、天弘华证沪深港长期竞争力、国寿安保盛泽三年持有等3只基金“三箭齐发”。1月5日,中欧成长领航一年持有将启动认购,该基金由明星基金经理王培掌舵,募集上限80亿份;1月6日,陆彬拟任基金经理的汇丰研究精选开始发行;1月10日,资深基金经理皮劲松挂帅的新基金创金合信大健康发行,拟募集20亿份。

    冯明远管理的信达澳银智远三年持有期基金将于1月12日启动发售,募集上限100亿。据介绍,信达澳银基金已在银行端、券商端和互联网零售端全面开启了前期准备工作。

    深圳一位公募人士透露,银行渠道的“开门红”时段已经启动,公司旗下一位长期业绩优异的权益基金经理本月下旬将发行一只新基金,正是银行渠道为“开门红”定制的产品。

    偏股和“固收+”唱主角

    从各家公司透露的“开门红”产品布局方向来看,主攻股市的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将占据1月份发行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同时,股债兼顾的“固收+”产品也被寄予厚望。

    主动偏股基金布局热情高涨,显示出基金管理人对权益市场的看好。 国泰基金表示,明年初以绩优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权益产品为主,发挥公司在主动权益方面的优势,为全年产品发行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国投瑞银产品部负责人表示,近期,信贷、居民房地产贷款等政策有所放松,“宽信用、宽货币”政策格局显现,未来一个阶段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市场震荡格局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系统性风险有限。如果明年经济复苏,CPI温和上行,通胀不会对货币政策造成困扰,货币政策将以稳增长为主要目标托底经济,有利于权益资产表现。如果明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将利好A股的成长风格。“明年一季度的产品布局仍以权益类为主。此外,为解决投资者频繁交易的问题,我们还考虑布局固定持有期产品。”

    信达澳银基金表示,新年推出旗舰产品,主要是看好中国科技产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大科技领域具备较高成长性与确定性。

    创金合信基金副总经理黄越岷表示,明年开年,创金合信基于大众财富管理需求的多样化,准备在多个方向上进行新品布局和持续营销,重点考虑投资国家政策鼓励方向,行业趋势好的基金以及养老产品。

    鹏扬基金表示,预计明年初,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对股票市场形成较好的支撑,公司将积极布局权益产品,把握相应的投资机会。近几年,鹏扬基金权益投资受到市场关注,朱国庆、赵世宏、邓彬彬等多位基金经理明年初都有新产品发行计划。

    “在资管新规落地的过程中,银行的现金管理类理财面临整改,客户资金的流动性管理需求将会溢出,我们会发行滚动持有期短债基金,满足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鹏扬基金相关人士说。

    还有不少基金公司表示将主打“固收+”策略新基金,永赢基金就是其中之一。永赢基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将按照计划有序安排新基金发行,侧重布局四象限中“保值的钱”、“生钱的钱”相关的系列产品。

    “我们之所以在‘固收+’策略上发力,主要是看到今年市场结构化行情突出,部分基民盈利体验不佳,越来越多投资人关注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明年是资管新规元年,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息,收益波动也将加大。”基于此,永赢基金表示将筹备布局全天候“固收+”系列产品,为不同风险等级和持有期偏好的客户提供对应的产品,更好地匹配刚兑打破之后居民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需求。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品牌人士表示,正在为明年“开门红”热身,与银行沟通,安排产品新发或持营档期等。产品方面,既有早期布局好的产品,也有公司的优势产品,比如“固收+”策略产品。

    “从目前情况看,明年可能还是震荡市为主,‘固收+’基金仍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医药板块目前估值较低,明年政策压制因素弱化,可以重点关注。”上述品牌人士补充说。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 编辑:叶景 )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转载自: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11213092108179581751.html
    Top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1026953886@qq.com 官方微信:jrqianlong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1 豆芽财经网 京ICP备17023408号-1
    手机注册
    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