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又签了一家!”7月17日,泗泾镇江川居委工作人员姚伟听完电话,兴奋得直挥拳。“五、五、七,除以六百零五。”江川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杨启强来不及戴上老花眼镜,眯着眼睛,在计算器上计算着地块最新“签约率”。自2021年7月8日51号地块动迁以来,签约率时刻牵动着一老一少的心。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泗泾镇51号地块有些特殊。在旧改推进过程中,有一类地块被称为“毛地”,51号地块就是泗泾镇最后第二块“毛地”。早在2004年,该地块就通过土地出让卖给了上海林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出让协议明确由开发商负责地块动迁安置工作。
然而,一晃十多年过去,动迁工作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原拆原建的楼房高度设定、开发商成本利润间权衡、动迁户那一本本“难念的经”,各种困难都影响着动迁工作的开展。但不变的是,居民们迫切希望动迁的呼声,以及泗泾镇各级党组织推进旧改的决心。
房屋老化、老人年事已高双双不能再等
51号地块中最早一批房屋建于1949年前,房屋多为砌体结构,外墙早已斑驳不堪,霉黑斑随处可见,部分墙砖早已裸露在外。“下雨天漏水是常有的事,2010年维修后情况稍微好些,但每逢大雨还是会漏水。”一名租户告诉记者。
泗泾房产管理所曾委托上海房屋质量检测站对几栋开裂、渗水、老化等损坏现象较为严重的房屋进行鉴定。经鉴定,开江西路574弄1号,590弄27号、28号,542弄3号、5号,开江西路548弄2号、4号,开江西路552号,以及开江西路558号房屋鉴定为D级危房,即房屋承重结构已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处于危险状态,构成整幢危房,建议及时采取措施。
其中,590弄27号、28号的33户已于2009年先行搬至隔壁的来淞小区,但剩余的一些房屋还住着人。房屋老化问题不能再等,同样不能等的还有一些年事已高的老人。沈洪根的房屋就在590弄27号,83岁高龄的他在这里住了48年,“搬到这里的时候,生下了女儿,女儿今年48岁了。像我这个岁数不知道还能不能……”说起动迁,沈洪根有些欲言又止。
70多份调解协议 试图破解一本本“难念的经”
51号地块的整体动迁工作是从去年7月8日启动的,该地块被划分为21个片区,由于是原拆原建,21个片区的总动迁签约率必须达到95%,动迁协议才能生效。此外,动迁协议要求,总动迁签约率达到95%的先决条件下,某一个片区签约率达100%,该片区居民才可领取过渡费。也就是说,只有居民们齐心协力,才能最终促使顺利动迁。
“我们早就签了!去年7月15日约我们谈的时候,我们就签了字。”张素娥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并不是每家都像张素娥那样签得爽快。51号地块的房屋性质较为复杂,包括镇房管所的直管公房、无产权私房、产权私房,共涉及605户。
51号地块的房屋产权所有人多为祖父辈,因过世而成了遗产。已逝的陈老伯有七个子女,而这七个子女中有几个也已过世,房屋的继承就延续至了孙辈,房屋动迁必须两代人达成一致。“前前后后大概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陈家两代人签了11份调解协议,最后才肯签订动迁协议。”姚伟说。
据介绍,对于地块内的各种房屋性质,调解也不尽相同。“有产权的私房就涉及遗产分割,但对于直管公房,则要首先确定户口所在,再结合实际居住的情况,即便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要结合家庭成员每个人的诉求。”姚伟介绍,他们为每一户专门配备了档案袋,实行“一户一档”,目前已有70多户另附了相关调解协议。
暖心纾解无微不至 多方协力迎来最后冲刺
启动动迁至今已有一年,在这一年里,居民们因为居委会细致暖心的工作纷纷动容,加速了动迁工作的进展。
去年9月台风“灿都”来袭,泗泾塘河水漫过了护岸,邻近泗泾塘几户老人急需转移。姚伟和其他工作人员直接开车将他们送到泗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帮助他们度过了最难熬的汛期。“那段时间签的人挺多的。”姚伟说。
静态管理期间,长期插导尿管的徐老伯更换导尿管受阻。4月底,徐老伯感到身体不适而求助居委会。原本,姚伟准备联系120救护车接老人去医院,但因徐老伯家门前的过道过于狭小,无法使用担架,姚伟不得不另觅办法。几方协调后,姚伟为徐老伯联系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值班医生,上门为他更换导尿管,缓解了不适。当姚伟再次上门看望时,徐老伯主动提出签下动迁协议。
6月1日起,上海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上海市松江第一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有限公司、泗泾镇动迁安置管理办公室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投入动迁工作。“无论是平时晚上还是周末的休息时间,只要居民有疑问或需要调解,我们都会想方设法协调时间,上门答疑解惑。”征收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前几天,就有一位居民对邻居几户的动迁协议存疑,觉得几家存在差距,自己吃了亏,工作人员反反复复对她释疑解惑。“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只要我们工作做得够细,及时纾解他们的疑虑,相信他们最终会明白的。”杨启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