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受到影响较大。一季度,部分小微企业资金流断崖式下降,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和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营商环境是否显著改变?刚刚发布的建行·新华普惠金融-小微指数2020年一季度报告,揭示了一季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具体变化。
建行·新华普惠金融-小微系列指数包括融资、服务、发展、营商四大指数:
从融资指数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第一季度大幅上升,需求指数为149.62点,较上季度上升37.29点。不难想象,这主要是因为疫情发生后,大量小微企业停工停产,亟需补充现金流,纾困、救急的融资需求十分突出。分行业看,五大行业需求指数均大幅上升。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上升幅度较大,为136.78点,环比上升42.65%。这说明批发和零售业受到冲击最大。同时,融资供给指数上升明显,较上季度上升9.44点。
从服务指数看,一季度小微企业可得指数为140.88点,较上季度下降6.56点,服务可得广度(金融服务覆盖程度)和可得深度(服务获得程度)均下降,服务可得性有所降低。与此同时,金融服务满意度小幅下降,服务质量指数为111.34点,较上季度下降1.61点。在疫情期间,尽管金融机构加大了金融供给,但受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小微企业的要求,供给与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从发展指数看,本季度小微企业发展指数为49.60点,较上季度下降0.94点。虽然是微幅下降,但跌到了景气区间之下。其中,活力指数、成本指数、信心指数、订单指数均有所下降。特别是订单指数,处于不景气状态,指数为33.70 点,较上季度下降2.69点。毫无疑问,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发展处于不景气状态。不过,由于报告基于一季度的数据分析,部分影响尚未充分显露,所以指数处于小幅变化。
从营商指数看,本季度指数为57.55点,虽然较上季度下降0.12点,但仍然处于景气状态。小微营商指数通过对小微企业的政策环境,内在风险以及外在成本的分析,衡量小微企业所在的整体营商环境情况。从指数结果看,一季度各地营商环境基本保持稳定。
一季度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我国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应该说,与疫情发生之前比,我国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但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够畅通,从“宽货币”到“宽信用”存在时滞。因此,一方面存在资金空转套利、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等现象,一方面部分小微企业仍然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服务。如上所述,建行·新华普惠金融-小微指数显示,一季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满意度有所下降。
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前期推出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和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等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此基础上,6月1日,央行创设了两个新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即普惠小微企业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通过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以提供延期贷款本金1%的激励方式,用于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在小微企业营业收入减少、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下,减轻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央行最新数据显示,6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13.3万户企业延期还本3828亿元,对9.7万户企业延期付息232亿元。其中,地方法人银行对9.1万户企业延期还本1997亿元,对3.6万户企业延期付息71亿元。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通过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以提供信用贷款本金40%的优惠方式,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帮助小微企业破解缺乏抵押担保等难题,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17.1%,比上年末高3.6个百分点,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升。
应该说,上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正在较好地发挥作用,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进而更好地支持稳企业保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秩序尽快恢复正常。据央行预测,两个新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上前期的延期还款付息政策工具,大约向实体经济让利2300亿元。
7月30日,决策层会议强调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这就要求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应努力实现“精准滴灌”,引导流动性更有效率地进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下一步,应加快落实前期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的各种政策措施,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确保制造业、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明显增强,首贷率、续贷率显著提高。同时,还要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广创新互联网贷款等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为制造业、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