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创财经》 文 / 张彦
8月4日,主营浓缩乳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熊猫乳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熊猫乳品”)通过了创业板发审委的首发审核。
成立于1956年的熊猫乳品头顶“浙江老字号”、国内第二大炼乳生产商等头衔,旗下产品包括“熊猫”牌系列调制甜炼乳、全脂甜炼乳、调制淡炼乳、全脂淡炼乳、甜奶酱、马苏里拉奶酪、儿童奶酪棒、稀奶油等。这已经不是熊猫乳品第一次IPO,2018年时其曾向A股发起冲刺,不过最终撤回了IPO申请,成为了成为2019年第一家主动撤回IPO申请的公司。
熊猫乳品此次冲击创业板,拟发行不超过3100万股,募集资金6.2亿元,计划用于发展济阳二期年产2万吨浓缩乳制品项目,营销和应用中心项目及苍南年产3万吨浓缩乳制品生产项目,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作为国内的“老字号”乳品企业,云创财经注意到,2019年1月,熊猫乳业撤回了IPO申请,一年后,熊猫乳品再次递交了招股书,不过这次熊猫乳品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由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容诚会计师事务所;而保荐人也发生了变更,由中信建投变更为中信证券,除了中介机构发生变动,熊猫乳品的财务数据也出现了“大反转”。另外,熊猫乳品作为老牌食品企业,其重要的供应商恒天然被曝曾涉“毒奶粉”事件,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财务数据“大反转”
熊猫乳品曾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据2020年3月5日新三板公告称,熊猫乳品进行了大面积的会计差错更正,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数十个财务指标,这不免让投资者对其财务规范性产生了怀疑。
然而这并不是熊猫乳品第一次大面积会计差错更正,2017年4月26日、2018年11月17日、2020年1月7日都进行过变更,在本次重新递交IPO申请资料时则进行了系统性更正。
熊猫乳品本次的差错更正中的一项数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据招股书披露,熊猫乳品2018年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2.67亿元,占采购总额的65.25%;而据新三板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2.66亿元,占采购总额的50.18%。
采购数据更正前后,采购总额差异高达1.2亿元,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熊猫乳品对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比较依赖,不论数据更正前还是更正后,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比例均占采购总额5成以上。也就是因为前五大供应采购占比高,此次更正前后引起的采购总额的差异才更加引人注意。虽然熊猫乳品解释称系因统计及计算口径差异等原因造成上述差异,但这个1.2亿元的差异这么解释未免有些牵强,至于真实的采购数据是什么,这也有待公司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毒奶粉”风波
熊猫乳品的主要业务包括浓缩乳制品(包括调制甜炼乳、全脂甜炼乳、甜奶酱、稀奶油等)和乳品贸易。其中,乳品贸易业务为新西兰恒天然进口奶粉和乳清粉的采购和销售。另外,熊猫乳品的浓缩乳制品原材料主要也来自于新西兰恒天然进口奶粉。熊猫乳品的贸易业务和加工业务的供应商几乎都集中于恒天然。
然而就是熊猫乳品口中所谓“高品质”的恒天然,却出现在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2020年7月15日公示的2020年6月全国未准入境食品化妆品信息之中,据公告显示,新西兰恒天然一批次全脂奶粉因感官检验不合格而未准入境,并且,海关总署还特意强调称,恒天然奶粉已经连续三个月均有产品被海关拒绝入境。
不过,这并不是恒天然第一次因食品安全问题遭到曝光,2013年时,令人震惊的肉毒杆菌事件将恒天然推上了风口浪尖。2013年8月2日,恒天然发布消息称,其生产的部分浓缩乳清蛋白粉被检出受肉毒杆菌污染,并紧急召回其在新西兰市场上销售的3个批号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资料显示,肉毒杆菌可分泌肉毒毒素,该种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剧毒物,只需要极少剂量就可致人死亡。
在“毒奶粉”事件爆发后,国家质检总局要求进口商立即召回可能受污染产品,并全面且无限期停止新西兰乳粉进口,然而,些含有剧毒物的乳粉已经有部分流入中国,可见该事件在当时影响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