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财经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手机版 注册
  • 网站首页
  • 财经头条
  • 选股
  • 股吧
  • K线训练营
  • 研报
  • 大盘
  • 视频教程
  • 自选股
  • “美丽经济”的背面是一场“精准围猎”

    发布时间: 2020-08-12 09:16首页:主页 > 财经 > 阅读( 640 )

    资料图

    在最近大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陈女士与丈夫白手起家实现了财务自由,却因“年老色衰”被丈夫抛弃。如今这一桥段成为了许多整形顾问朋友圈里的免费广告素材。

    其实,无论是热门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还是《三十而已》,这些节目在让观众认为“30+”似乎没那么可怕的同时,也通过镜头下姐姐们保养得当的皮肤、精致的眉眼传达着“你可以变老,但你要美貌”的信息,有网友因此笑称“高考成为了最后一次不看脸的竞争”。而随着暑期的到来,许多学生党加入到整形大军中,“美丽经济”再度成为消费热点。

    然而,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整形失败案例仍不绝于耳,互联网更可能成为“黑医美”的温床。“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合法医美机构仅占行业的14%。”在8月6日中国医美行业自律行动首阶段情况及趋势发布会上,艾瑞咨询高级分析师赖贞说。

    A

    庞大市场乱象丛生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统计,2019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到1769亿元,增长率放缓至22.2%;2019年中国医美用户达1367.2万人,预计2023年将达到2548.3万人。

    然而,“美丽经济”的背面,是频发的整容事故。《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去年我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只占整个行业的14%,其中还有一些机构超范围经营,如诊所没有设置整形外科,却开展了双眼皮手术,除去这样的机构,真正合法合规开展医美项目的仅占行业的12%。近年来,有关整形手术发生意外的事故新闻不绝于耳,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平均一年有2万起由于医疗美容导致毁容的投诉记录。而医美事故高发于黑医美,平均每年黑医美致伤致残人数约为10万人,多数消费者投诉报案无门,维权异常艰难,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B

    互联网平台的“精准围猎”

    医美正成为一个时尚潮流,但互联网却可能成为“黑医美”的温床。熟人推荐、微商营销、社交平台个人分享等正在成为非法医美机构获客的重要渠道,对消费者生命健康形成威胁,中国医美行业自律行动首阶段情况及趋势发布会上,业界呼吁加强医美行业自律,建设行业“防火墙”。

    同时,不少用户表示,在各类医美互联网平台大行其道的当下,往往一进入医美App便成了商家“精准围猎”的目标,所有浏览内容都与商业紧紧绑定。

    “我们在一些很多医美平台上看到的所有内容,都是平台、机构精心包装设计的‘软文’。”一位“资深”医美消费者直言。这些内容看似是为用户提供参考,实际却是为不良商家洗白、蒙骗消费者的营销手段。

    野蛮营销,强行“洗脑”。“您感兴趣的方面是?”一打开各类医美App,立即就弹出针对用户需求的标签勾选——吸脂、注射玻尿酸、抗衰老……用户一开始就被精准画像,一步步掉进营销陷阱。

    记者看到,平台里铺天盖地的美女扑面而来,“离婚妇女整容改变命运”“成功换头成人生赢家”“如果不是做了这个鼻子,你今天怎么拽得起飞”“别人屁股已经开始做线雕了,你还在犹豫脸上要不要做”等片面夸大医美效果的标题,极具煽动性。

    “为了营造‘全民整容’的氛围,这些App编造了大量‘整容改变命运’的凡人故事。”一家医美机构营销人员王芮告诉记者。

    同时,各类明星整容、微整形等博眼球的话题充斥,“某女星整形实锤”“某女星没有谁整的多,为什么看起来更僵硬”等帖子点击量很高。

    “很多帖文动辄蹭明星热度、已经出现多起被明星起诉的案例。”王芮透露。

    “看多了平台里的整容脸,感觉被‘洗脑’后审美都发生了偏差,对自己越看越不顺眼。”消费者徐乐说,“只要不是欧美双眼皮、瘦削瓜子脸、高尖肋骨鼻,都觉得不对劲。”

    贩卖焦虑,制造需求。为了增强客户“焦虑”心情,有的平台还开启“魔镜”功能,用人工智能自动测脸。

    对准手机前置摄像头,快门一按,3至5秒就有了“AI美学诊断全脸分析”结果。医美平台会根据照片自动生成对用户年龄、五官、类型的测算,提出类似“鼻长偏短”“眉毛偏细”“下颌角略宽”等分析,还分别从智力感、距离感、年龄感进行打分。

    一位用户告诉记者:“平台用一种标准的美貌‘模板’,来查找你脸部的缺陷,为用户量身定制‘焦虑文案’,再进一步提出‘变美方案’,并通过你的定位,直接推送所在城市的医美机构信息给你。”

    “出卖”用户,泄露隐私。不少用户吐槽,在医美平台上随便浏览几个帖子,立即就会收到数家医美机构的私信,甚至还会接到线下商家电话,营销攻势强劲。

    “用了医美App,就等于打开了让医美机构来骚扰你的大门”,徐乐吐槽,“自从我在一个App上注册,就经常接到各家机构的项目推荐电话,毫无隐私可言”。

    含沙射影,话术“隐晦”。“整形机构经常发布一些分析某明星整容失败的帖文,对各整形项目的技术种类分析、安全系数测评头头是道,让人产生这家机构技术更高明的错觉。”一位用户告诉记者。

    “消费者很在乎机构的资质和积累的案例,喜欢询问有没有明星在这里做过手术。网络营销员通常回答,‘肯定有,但明星签了保密协议,不能透露’。有的则说,‘有很多网红,比如小杨幂、小迪丽热巴、小刘亦菲’,听起来言之凿凿,但不知真假。”这位用户吐槽。

    本版文 综合《南方都市报》、中新经纬、《新华每日电讯》

    提醒

    面对风险咋维权?

    医美事故频发下,作为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投资合伙人白飞云律师指出,很多整形失败者都面临维权难的问题。

    “一般而言,美容手术失败给患者带来的精神、肉体的有形损害,是可以通过司法鉴定予以量化、认定;而手术实施后未达到理想效果则多是基于患者主观评价,司法鉴定很难有效或准确地对患者以美学角度损失进行估算,进而导致法院在审理这类纠纷中对患者的定损诉求存在认定困境。”白飞云说,我国医美行业起步晚,行业诊疗标准、行业规范不完善使鉴定工作难以开展;大量私立整容机构诊疗过程不够规范、记录粗糙、病历制作简单,同样给举证造成困难,影响鉴定的进行。

    因此,白飞云建议当事人如果认为自己的权益受损,应该第一时间去医疗美容机构复印和封存相关病历材料,以及发票、缴费清单、术前术后的相关片子等所有跟这次医疗美容相关的材料。如果双方之间没有有效的合同和仲裁条款,在准备好充足的证据后,当事人可选择调解和诉讼两种方式解决纠纷。

    白飞云强调,消费者决定整形后,应与整形机构签订专门的服务合同,应重点关注其中涉及各自权利义务、医疗美容项目范围及其效果、术后风险、质量保证、违约责任等条款,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求对方进行释明;还应与主治医生保持良好有效沟通,了解整个服务的操作流程、术后注意事项等。最后,整形过程中要主动向医疗机构索取并完整保留病历、诊疗记录、发票、手术流程单等相关的票证,以便日后维权有据。“所有的承诺,只有落在纸面上,法律才能帮你毫不犹豫地兑现。”

    “即使科技再发达,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千万不要因为过度追求外在美,而搭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白飞云最后提醒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转载自:https://mini.eastday.com/mobile/200812091602066.html
    Top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1026953886@qq.com 官方微信:jrqianlong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1 豆芽财经网 京ICP备17023408号-1
    手机注册
    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