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26 19:05 | 栏目:观察 | 点击:572次
出品:浪头饮食
作者:SY
8月25日,农夫山泉发布了2021年中期业绩公告。今年上半年,农夫山泉实现收入151.75亿元,同比增长31.4%;归母净利润40.13亿元,同比增长40.1%。与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收入增加了23.3%,归母净利润增加了39.5%。
农夫山泉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上半年国内疫情基本稳定、居民消费需求复苏以及节假日消费的拉动,另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了盈利能力,营运效率也有所提升。
然而六月底发生的“福岛白桃”营销翻车事件的影响还没有体现在中期业绩中。农夫山泉下半年业绩不仅受到洪水、台风、疫情反复和PET成本持续上涨的影响,与元气森林的“冰柜大战”也不知如何结束。
财务指标优秀但经营风险仍存
农夫山泉上半年净利润的增速超过了收入增速,主要原因包括:(1)由于产品结构调整和对PET成本的控制,报告期内营业成本增幅为28%,低于收入增幅,因此毛利较去年同期增长33.7%,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59.9%上升至60.9%;(2)行政开支、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有所减少,行政开支减少主要是因为去年发生了上市费用,财务费用减少是由于本期短期借款有所减少。
资产负债方面,截至2021年6月30日,农夫山泉的现金及银行存款余额为127.77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期末的91.19亿元增加了40.1%。同时,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计息借款额较2020年期末的24.14亿元下降28.7%至17.2亿元。本期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货币资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分别为1.28、1.16、1.05,均大于1。
营运效率方面,农夫山泉本期存货周转天数为51.5天,不仅低于去年的69.5天,也低于2019年的62.5天;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周转天数从去年的5.3天减少至今年上半年的4.9天;公司营业周期从去年的73天降至55.6天,营运能力不断提升。
尽管交出了亮眼的中期业绩报告,农夫山泉下半年业绩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原材料PET采购价格持续上涨,夏季台风、洪水对局部区域的物流和销售造成了影响,本土多处局部疫情再起,人员出行流动和旅行消费受到抑制。
更为严峻的是,“福岛白桃”事件让农夫山泉陷入虚假宣传境地,农夫山泉的气泡水恐难成为爆款单品,再加上元气森林加大线下冰柜投放抢夺渠道、包装水市场引来更多企业入局,农夫山泉的未来有点险。
营销频翻车、新爆款难出 线下渠道遭冲击
从产品结构来看,农夫山泉目前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包装饮用水产品,上半年收入占比为58.8%。然而从增速来看,包装水25.6%的收入增速低于茶饮料、功能饮料、果汁饮料和其他产品。
此外,包装饮用水产品由于毛利率高(农夫山泉包装水毛利率在60%左右),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伊利今年6月发布的定增方案中就规划了长白山天然矿泉水项目。
虽然农夫山泉的其他产品也在快速增长,但在茶饮料领域,农夫山泉的规模与康师傅、统一还存在一定差距。据尼尔森数据,2021年上半年康师傅即饮茶(包含奶茶)销量的市占率位居第一,为42.1%。统一上半年茶饮料收入为人民币3482百万元,是农夫山泉茶饮料收入的1.6倍。
在功能饮料领域,农夫山泉的主打产品还是“尖叫”和“维他命水”两个系列,产品形态与红牛、东鹏特饮的能量饮料存在差异,更缺乏成瘾性,20亿元的收入规模也低于东鹏特饮上半年36.8亿的规模。
而在近年热度不断升温的气泡水领域,农夫山泉想模仿元气森林进行“日系”营销,结果却翻了车。因推出“福岛白桃”口味的气泡水,农夫山泉6月底被网友质疑使用受到福岛核污染的进口原材料,然而农夫山泉回应“产品的配料中没有从日本福岛进口的成分”又让自身陷入虚假宣传境地。目前,农夫山泉白桃口味气泡水已经换下了“福岛白桃”的宣传标识。
实际上,这不是农夫山泉第一次在新品营销上翻车。财经网产经曾报道,农夫山泉于2019年下半年推出新品锂水,在各式宣传中都暗示自己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关联,并在包装上标注“适合中老年人饮用”。然而这一产品目前已从农夫山泉官方旗舰店下架。
农夫山泉如此夸张的营销,与近年来饮料市场不断加剧的竞争分不开。农夫山泉早先就是依靠“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语打响了名气。但近年来各种国货新品牌的兴起让食品饮料行业的营销竞争更为激烈。元气森林通过“伪日系”的包装一炮走红,打造出爆款气泡水,让众多同行都想跟风走“日系”营销路线。
上半年,农夫山泉包含气泡水在内其他产品营收同比大增86.8%,但在6月的“福岛白桃”营销翻车后,农夫山泉气泡水的前景堪忧,下半年能否维持这么高的增速值得怀疑。
此外,农夫山泉上半年还遭遇了元气森林的“冰柜大战”。据媒体报道,元气森林在去年定下目标,向线下市场投放8万台冰柜,最晚要在2021年4月份完成投放。因此上半年元气森林和农夫山泉卯足了劲抢占线下渠道。目前这场战役还没有结束,农夫山泉能否挡住网红新品牌的冲击有待观察。